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三成老地名消失 成都拟将1007处老地名收入保护名录

2017-01-02 17:19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曾俊菠   责任编辑: 马兰

元旦节,孙子驾车载“老成都”老郑经过红星路。

宽阔的马路,各色汽车呼啸而过。老郑托了托眼镜儿,那厚厚的镜片后面,闪现出印在他脑海里儿时的场景:就在这一片,有南、北两条打金街,密布金银饰品的商店,金匠挥起工具,传出“叮叮当当”的回响……

“打金街消失了!”老郑缓缓叹了一口气。

在成都,因为城市的发展,一些老地名正在消失,成为“老成都”们心中抹不去的那缕成都乡愁。

日前,由成都市文广新局、成都市民政局编制形成的《成都市中心城区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公示稿)》,将把成都市中心城区1007处历史文化地名,收入保护名录。正如老郑感叹的那样,其中,已有330个老地名的备注为“湮灭”或“消失”。

把历史地名收入名录,对它们进行保护,让后代还能传承它们的故事。

【前世今生】

清代打金街民国丝棉街

因红星路扩建原名取消

全长3.1公里,共分四段的红星路,是成都中心城区重要的交通干道和繁华商业的聚集地。在过去,红星路沿线的小街,则让老成都有着割舍不下的深感情。

“以前这一带,也是很多吃香香嘴儿的。喝热鸡汤,吃韩包子,是成都人休息日的时髦事情。”从小生活在这一带的王道成老人,今年已是83岁高龄。留在他脑海里的红星路,说起来还是带着各色香味的热闹街道。他介绍说,在1980年以前,红星路是成都为数不多的几条宽敞的大道之一。而在20世纪60年代,红星路所在的区域是由北打金街、南打金街、丝绵街和四维街四条街道组成的,在当时非常热闹,街道两旁商铺林立。

以清代命名的打金街为例,因为街上有很多制作金银饰品的商店,最具特色的手工技艺便是“打金”,常年响着加工金属的“叮叮当当”声,因此得名。分为北打金街和南打金街。北打金街又分为上、中、下三段。民国时期的丝绵街,原来南起王家坝街,北止龙王庙南街。在这条街上,以加工和出售丝绵为特色。

1966年,红星路迎来了最长的一次变化:北至八里庄,南至磨子桥。其中,从八里庄到红星路大桥为“红星北路”,从红星路大桥至新南门大桥为“红星中路”,从新南门大桥到磨子桥为“红星南路”。不过,由于红星中路太长,到1981年成都市进行地名普查时,又把红星路的起止范围限定于从红星路大桥到新南门大桥,并从北向南分为四段。

“其中红星路四段正是由当年的南打金街、丝绵街、四维街和建国北街四条街道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因此,在今天,打金街和丝绵街的名字已经消失了。”来自《名录》编写的相关人士介绍,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加快了城市地名的演变进程,一批承载了城市文化、历史和记忆的老街名正在消失,部分地名因城建改造被拆除或并入其他街道。除打金街、丝绵街并入了红星路外,还有万福桥街、金华街改建并入了星辉西路。

消失的街名小淖坝来自蒙语

金牛坝佐证古蜀先民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包容性最强的,这一点完整地反映在地名中。”对于民俗学者袁庭栋而言,对成都地名的研究耗费了他数十年的精力。他举例,成都有一条小街叫小淖坝。“淖”字来源于北方的蒙古语,也就是水泽之地。“南方城市街道中用‘淖’字的也仅此一例,这充分体现了成都文化的包容性。”

记者发现,小淖坝的街名现在已经消失,这条街被并入了现在的锦兴路。而与小淖坝交汇的斧头巷,因其地形像一把斧头样的三道拐,在民国得名,如今已经湮灭了。

还有今天的祠堂街,在清初街名为喇嘛胡同,或蒙古胡同。清康熙五十七年,八旗官兵在这条胡同中为当时的权臣年羹尧建立了一座生祠,因此把这条胡同改名为祠堂街。

而成都人熟知的金牛坝,得名于春秋战国时期。据[西汉]扬雄《蜀王本纪》引《秦惠王本纪》所载,战国晚期秦惠文王向蜀王赠送会便金的石牛,蜀王派五丁力士开凿蜀道,迎入石牛,放置于成都。相传此地为蜀王置便金石牛之处,故名金牛坝,“金牛”之地名亦由此而来。“石牛便金”与“五丁开山”是古蜀先民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佐证。

【政区类地名变迁】

罗城、益州指代不同范围的成都城

“扬一益二”之说有来历

除了锦官城、蓉城这些成都人熟知的历史名称,成都还有罗城、益州、羊马城、满城等历史名称,所表达的范围也有不同。

以罗城为例,又名“太玄城”。公元876年,高骈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筑成都三城之外城,外城如罗裙样环绕大城,故称罗城。其区域大体与今成都锦江以内范围相当。筑罗城后,人们习称旧城为子城,子城在蜀王时改称皇城。罗城在城市规模和布局上奠定了现代成都城的基础。当时的罗城共开城门10道,见诸文献的有南面的万里桥门、笮桥门,东面的大东门、小东门,西面的大西门、小西门,北面的太玄门等。高骈修筑罗城的同时,还改变了河道的流向,使成都正式形成“二江抱城”的格局,不但成都城四方皆被护城河环抱,而且促使了成都水文化的蓬勃发展。

而汉代的政区地名益州,则包含了今天四川、贵州、云南及陕西汉中盆地的范围,当时汉武帝在全国设了十三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部。之后益州兼含了成都的别名之意,而这一称谓几乎沿用至今。唐代的扬州和成都是全国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其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因此有“扬一益二”之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天的小南街附近,曾经有成都市区有史可查的最古老的街道,名叫赤里,这个名字来自先秦时期,意思是当时的官府所在地。在西汉的《蜀都记》里记载:“成都之南街名赤里。”东晋的《华阳国志》也称:“成都县本沿赤里街,(张)若徙至少城内。”

《名录》介绍,赤里的街名延续了两千多年,直至明末被战火毁灭。有意思的是,赤里街古时也称南街,今天成都的南大街为清朝重建成都城以后另外取名,意思与赤里相近。

【传承】

330个历史地名已湮灭或消失?

重要历史地名将禁止随意更改

记者梳理发现,在此次公示的《成都市中心城区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公示稿)》中,所收录的“历史地名”是指1949年10月1日前形成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地名。1007处包括街巷类历史地名732处、建筑类历史地名120处、名胜古迹类历史地名32处、山水形胜类历史地名33处、政区(区片)类历史地名90处。

这些地名中,计有330个历史地名已湮灭或消失,占三成多比例。尤其是街巷类历史地名,已有236个不再使用。历史建筑类地名已湮灭82处。名胜古迹类历史地名则湮灭了12处。

“成都乡愁”如何传承和保护?记者了解到,通过《名录》的梳理,有关部门可以此为基础,面向社会公布具有突出保护价值的历史地名,按照“相对稳定、有利传承、合理应用”的原则,出台配套政策或保障措施禁止随意更改重要历史地名,恢复具有突出文化价值的古地名,矫正以讹传讹的旧地名,融入地方文化特色规范命名新地名。下一步成都将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蕴涵丰富历史文化的地名进行发掘、保护利用和推广。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赖芳杰 实习生张豪

原标题:三成老地名消失 成都拟将1007处老地名收入保护名录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