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敦煌壁画 图画版的半个中国美术史(2)

2017-01-07 08:04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唐欢   责任编辑: 马兰

《五台山全图》。

最大古代地形图《五台山全图》:梁思成林徽因苦苦寻得

站在成博4楼的敦煌壁画展区,一幅《五台山全图》铺满了整个墙壁,它面积高达48平方米。壁画采用鸟瞰式的透视法,描绘了巍峨敦厚的五台山及其周围800里范围内的山川河流、寺庵兰若、城池房宇等建筑,就像用无人机航拍出来的照片。

这幅五代时期绘制于莫高窟第61窟的壁画,不仅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幅古代地形图,哪怕放之于世界石窟壁画史上,也实属罕见。

许多著名的寺庙和城市,都在壁画的榜题中都被一一标记了出来,比如“河北道镇州”,是现在的河北省正定县,还有“大法华之寺”早已消失殆尽。值得一提的是,壁画中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大佛光之寺”,至今保存得非常完整,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唐代建筑实物。

提起这座寺庙,我们会联想到近代一位非常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从1932年到1937年,梁思成偶然从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敦煌石窟实地拍摄的《敦煌石窟图录》中,一眼发现了唐代壁画“五台山图”,而图中的“大佛光之寺”庙宇引起了他的注意。

有了这幅“寻宝图”的指引,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于1937年前往五台山,花费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了这个唐代木结构建筑,而且发现其主殿——大雄宝殿保存得非常完整。这个发现令夫妻二人惊喜万分,他们在大佛光寺住了很长时间,对大雄宝殿进行了十分详尽的研究。

壁画中的大佛光寺跟建筑实物之间存在差异,即使“按图索骥”也不一定能找到。1999年,田鹏曾去五台山考察,问了许多当地人都不知道这座寺庙的存在,最后还是在一个旅行社的老司机带领下,沿着偏僻的山路一直走,再绕过一座小山门,才找到大佛光寺。一直走上高台,才发现主殿在高台之上,非常雄伟,具有明显的唐代建筑风格。

有人做出统计,在这幅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上,描绘了寺庵兰若及城池房宇等建筑199处、桥梁13座、佛菩萨画像20身、僧俗人物428位、乘骑驼马48匹、运驼13峰,再现了1500年前五代时期五台山佛国圣境的宗教氛围和世俗风情画卷,比如皇帝派出一队人马向文殊殿进贡,榜题上书“送贡天使”;又如一个名叫“太原新店”的店家在官道旁边开了个小店,想必这个有眼光的店家生意一定不错。难怪梁思成独具慧眼,第一眼看到就认为是研究古代建筑史的珍贵资料。

当时的画师或许并没有去过五台山,为何能绘制出如此精雕细琢的地形图?讲解员田鹏推测,唐时,五台山是全国佛教的“首府”,作为佛教圣物的《五台山图》应运而生。西域的于阗国多次派使者向唐皇求取《五台山图》,而于阗国国王与当时敦煌一带的统治者曹氏家族关系密切,甚至互通婚姻。莫高窟画师在绘制壁画时是否借鉴于阗国的《五台山图》,也未可知。

在《福田经变》图的右下角,可以找到画工的身影。

莫高窟画师一生默默奉献 多是西域本土民间画师

《微妙比丘尼品之一、二》与《福田经变》图并列而挂,都出自北周时期的莫高窟第296号洞窟,壁画前半部分是一幅连环画,讲述了比丘尼微妙“前生”有罪,今世受到报应,备受苦难折磨,最后出家为尼的故事。在此之后,以两朵四瓣花作为间隔,绘制了福田经变的内容。

而福田经变则讲述了“种丝发之德,可获无量之福”,也可以理解为通过公益事业来修习佛法,比如种植果园、荫庇旅客、乐善施药、治病救人、铺设道路、建造桥梁、凿井饮畜等等,无论是让路人进入果园休息,还是为牲畜看病换药,都是在修功德。佛教中有七种公益,但这里的“七”是一个泛称,号召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完成公益修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幅《福田经变》图中,我们可以找到画工的身影。众所周知,敦煌莫高窟有4.5万平方米的壁画,可是留下姓名的画工只有寥寥十几位。古代画工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他们的姓名和形象都不能留在墙壁上。而在这幅画中,有个人侧身立于墙壁旁,他一手端着盘子,另一只手里拿着毛笔,应该就是在绘制壁画。这个形象就是以画工为原型,在莫高窟中非常罕见。

这次送来成都展览的敦煌文物之中,一次仅能容纳6个人同时参观的莫高窟第3窟复原窟,窟内的壁画上同样复原了一行模糊的小字“甘州史小玉敬造”。莫高窟第3窟因千手千眼观音壁画而举世闻名,大家耳熟能详的舞蹈《千手观音》,灵感就来自于这幅壁画。鲜为人知的是,珍贵的壁画上依稀可见一行涂鸦“甘州史小玉敬造”。有研究者认为,史小玉可能就是画工。

没有生平年月,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史小玉的形象显得单薄苍白。没有人知道他来自何方,也无人知晓他的薪水几多,一切都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中。

创作这些艺术珍品的画师究竟是谁?许多研究认为,敦煌的画师大多是西域本土的民间画师,此外还有政府的高级官吏获罪流放敦煌时携带的私人画师,以及一些供养洞窟者高薪从中原地区聘请的绘画达人。

“工匠莫学巧,巧即他人使,身是自来奴,妻是官家婢”。《敦煌遗书》中留存的这首诗,刻画了画工及工匠们匆匆走过的一生。

一幅壁画,一行小字,一首小诗,我们只能从这些只言片语中猜测,画工在阴暗潮湿、空间逼仄的洞窟里绘画不止,度过匆匆忙忙的一生。据说大多数人在这里画了一辈子,也无法留下真实的名字,临终时只得将自己作品的大样画在纸上,随一抷黄土就地掩埋。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实习生房井思 摄影吕甲

原标题:敦煌壁画 图画版的半个中国美术史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