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
他的观念、认知非常时尚,跟得上节奏
成都商报记者昨天下午跟几位叶老的学生和朋友提到他的作息,癌症三年,不停创作,以他的条件,什么都不缺,荣誉、财富,他喜欢琢磨的还是雕塑。不打牌、不抽烟、不喝酒,很多圈内人既羡慕又吃惊,朋友很少,别人以为他不好耍,他倒自得其乐。每天晚上在工作室待得意兴阑珊,整理资料、看画册、写体会,好耍得很。“他是我们身边认识的唯一一个没有一点不良习惯的艺术家。我说你没有必要天天工作8个小时,何必嘛,功成名就了,该享受生活。可他不做雕塑,就玩摄影。每天忙得很。”
叶老是如何一个艺术家?向理说他是非常可爱的一个“年轻老人”。另外一个他的朋友说,虽然和他岁数相差30多,但他的观念、认知非常时尚,“跟得上节奏”。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包容、好奇,对家人和朋友充满着宽容,“甚至对我们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非常理解。他看问题很本质,很不容易被现象所左右。对事情的看法很肯定,很理解,很敏感,很单纯。
川美的前院长、著名艺术家罗中立和现任院长、艺术家庞茂琨昨日也将从外地赶到成都拜望。向理说,叶老走时,很平静,对家人没说一句遗憾,他到头都还在创作,停在路上,比撂在路旁有骨气。
很多艺术同行动议向理牵头成立叶毓山基金或叶毓山奖学金。他透露,目前正在考虑,并表示如有可能,将以叶老留下来的近千万基础稿费为主线,成立相关的基金或奖学金。“造福更多的雕塑从业者和年轻雕塑家。”
作品
很厚重很东方
叶毓山,一生重要的作品起码100多座,都是大型的公共艺术。有很多作品留在了和中国历史相关的重要地点和革命老区。《红军突破湘江纪念碑》,广西兴安县老区,13.5米高,宽40米,没有稿费。《万水千山》,受邀为国防科技大学创作,用简单的6个红军人物,把红军过雪山草地的场景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乐观、慷慨、精彩。
人物肖像类,除了杜甫草堂大雅堂门口的杜甫像(原作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向理更喜欢坐落在西雅图的李白像(国内也有一座),狂放不羁,潇洒豪达,个人作品《大江东去》独具叶氏语言,风头十足……要说叶毓山作品的特点,他创造了一种自己的雕塑语言方式:他的雕塑里很多都没有基座,而是直接塑造在大的石基上。“雕塑在专业上很讲究工艺,比如接缝或者衔接,但他的作品以一种建筑感、堆砌感,占据空间,这是独创的语言方式。很厚重,很东方,同时还有中国艺术里很写意的东西。要知道,雕塑是西方的,雕刻是东方的。雕塑是做加法,从无到头,一点点用材料把形体、体积塑造出来,而雕刻是做减法,一块原料,工匠和艺术家一点点地通过东方哲思,去除、减除的方式来塑造形神,叶老的作品用了很多中国画的意境,塑造了中国的风神。”向理说。
叶毓山: 写就真正 石头的 史诗
叶毓山,男,又名叶玉山,四川德阳人,擅雕塑。195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生班。曾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作品有《遵义红军烈士纪念碑》等。关于歌乐山烈士的雕塑作品获全国城市雕塑最佳作品奖,《杜甫》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牌奖。1962年完成第一座雕塑《毛主席全身雕像》以来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共有一百多座著名雕塑问世,分别摆放在北京、上海、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广州、湖南、安徽、江苏、新疆、长春、黑龙江等地。
他对新中国纪念碑雕塑和城市公共雕塑的贡献堪称典范,他认为悬崖峭壁、山泉深涧等大自然的造化就是永恒的纪念碑。他的雕塑强调大的气势和轮廓,强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造型饱满,在具象写实雕塑中蕴含抽象因素,呈现出极具感染力的整体意象和精神力量,特别是以石砌语言塑造空间形态和建筑形象,具有独特而杰出的贡献,堪称是真正的石头的史诗。
他的作品
《红星照耀中国》
《女红军卫生员》
《红军长征纪念碑》
《飞夺泸定桥群雕》
《飞夺泸定桥纪念碑》
《红军突破湘江纪念碑》
《忠魂曲》
《万水千山》
《彝海结盟纪念碑》
《中国工农红军烈士纪念碑》
“我成天在太阳下工作,其实跟农民伯伯是一样的”
记者手记
时间是在1993年的初夏一个有太阳的日子,在叶毓山出现之前,我脑子里想象了很多个版本的他的形象:长发飘飘,身材颀长,目光如炬。总之是人们想象中的艺术家的样子。那个时候,他的名字已经伴随着毛主席纪念堂里的汉白玉主席坐像、重庆桥头有希腊风格的春夏秋冬雕像等作品如雷贯耳。
可是当叶毓山出现时,完全在我的想象之外:皮肤黝黑,身材健壮,目光亲切,阳光下黑黑的脸上那些暗暗的皱纹,随时勾勒出温和圆润的线条,脸上永远挂满微笑,对每一个人都很亲切,完全没有一点点大艺术家的架子。他说,我成天在太阳下工作,其实跟农民伯伯是一样的。他成天指挥着众多的人干活,但是声音从来是亲切的,清晰的,不咄咄逼人的。
那个时候,我是一个刚当记者的年轻人,但是他和我聊天的时候,总让我觉得他很重视我,重视我的每一个提问,每一个很幼稚的表达,还时不时表扬我已经见报的文字,甚至对一个小年轻记者说,你可以做一个雕塑头像的模特。那个时候,他正遇到了一些争议,他总是说,别人说得有道理,帮助了自己做更多的思考。
可是,一旦说到他的作品,他立马变了一个人,总是向上翘起的眼角突然之间变得硬朗起来。那一天,在蜀都大厦前的小广场上,他的熊猫雕塑落成安装,雕塑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它既有大写意,又有大写实,这在当时并不多见。他坚持这样的创作思路,阐述的时候,用词简短清晰而坚定。大家风范,不仅仅显示在作品中,也显示在他的举手投足和每一个言辞里。 记者 谢礼恒 李若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