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毓山先生 本报资料图片
歌乐山烈士雕塑作品
叶毓山的儿子叶舟说:工作室里,我爸的味道都还在…… 摄影记者 张士博
一个艺术家
没有留过洋的雕塑大家,用纯东方的雕塑语言和艺术表达,完成了众多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创作
一个“年轻老人”
他的观念、认知非常时尚,“跟得上节奏”。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包容、好奇,对家人和朋友充满着宽容
他坚持创作
癌症三年,不停创作,每天晚上在工作室待得意兴阑珊,整理资料、看画册、写体会,好耍得很
最苦是离别。当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雕塑家焦兴涛昨天上午10点14分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一句“叶毓山先生千古”时,24分钟前,他的老院长叶毓山先生刚在华西医院撒手了他的雕塑人生。入院一个多月,被肾癌折磨三年,在牧马山的别墅兼工作室留下众多未完成的作品后,他终于塑造完了自己的一生。这个没有留过洋的雕塑大家,用纯东方的雕塑语言和艺术表达,完成了众多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创作。
他的女婿向理,身兼家人、“艺术战友”、艺术经纪、校友、学生等多重身份,昨天迎着黄昏在双流殡葬改革服务中心布置好的灵堂门口,对成都商报记者说:外人说他总是不好耍,他其实搞都搞不赢,他哪里会孤独?他太忙了,他是个永远跟得上时代的艺术家,就这一点,他永远都不会孤独。
据悉,叶毓山的遗体告别仪式将在1月9日上午9点于双流殡葬改革服务中心举行,之后还将择日择地举办追思会。
他说
我一辈子都干的是这个,停不下来
成都商报记者昨天下午去了他的工作室和别墅,有媒体同行说,这个时候看这园子,就像叶老去散了个步。叶毓山的儿子叶舟回来说了一句:工作室里,我爸的味道都还在……桌子上手稿、便签一堆,半句“还原杜甫当年……”的铅笔字都还历历在目。这个做了一辈子大雕塑的艺术家,作品早就自成一统,走的时候手上的作品还是大题材:巴中的《起航》雕塑和广元诗歌大道的雕塑。北川的《大禹》、绵阳的《李白》(还未安装)、盐亭的《嫘祖》这三组作品耗时一年,可算是他留下的遗作。记者还看到两组特别的作品,一组陈在室内的蒙着塑料布,是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而作的主题雕塑,一组裸在河边的半成品手稿《苏洵》,对望河边的苏洵和坐落在杜甫草堂博物馆大雅堂门口的那尊杜甫像,依旧沉默不语,而塑造他们的人,却已隐沉山中。
工作室看门的工作人员说,“都说叶老师走得快,他自己都觉得时间紧,我们劝他喊他手下的人做,他说,我一辈子都干的是这个,停不下来。”
家人
父亲是一位非常值得敬重和爱戴的艺术家
作为资深艺术从业者、收藏家、叶毓山的女婿向理在谈到岳父的时候说,父亲很能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自己的艺术家的典型特点和成长过程,他不是早期留法、留苏的研究生,而是我们自己国家培养的优秀的研究性的艺术家。他的很多作品,现在回过头来系统地看,是一步步跟着中国红色主题塑造的时代剪影。它们具有了记录这个伟大时代进程的功能,“他的作品还记录了我们的党史,从井冈山一直做到延安,一路的重大节点,都有他的雕塑作品的问世。他着力体现了中国红色革命的诸多恢弘篇章,他的纪念碑作品也是全国做得最多的。”
向理的意思,叶毓山用中国的雕塑语言,紧扣了中国的时代历史和脉搏,“可能现在说这个大家会觉得过时,我主要是做当代艺术推广的,但作为家人的叶老,他完全是在现实主义领域里做出了巨大贡献,抛开家人和学生的身份,我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叶老是一位非常值得我们敬重和爱戴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