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宝兴神秘石器 留下8000年前大型啮齿动物消失之谜(2)

2017-01-19 07:20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张黎   责任编辑: 马兰

石器被妥善保管在泡沫盒子里。

石器被妥善保管在泡沫盒子里。

宝兴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宋甘文(右一),向当地村民展示他们的发现。

宝兴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宋甘文(右一),向当地村民展示他们的发现。

谜底难解

石头边缘都有类似戳痕

1975年的考古发掘结束后,一切如常,厄尔山又恢复了平静。

杨文成将采集到的石块带回库房,本以为这只是一次考古发掘中的小插曲,没想到被发现的石块越来越多。不停有村民在耕地时发现这种“石器”,无一例外,这些石头边缘都有类似的戳痕。最多的时候,一位村民甚至背了一背篓送到杨文成这里。

几十年间,考古工作者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这一区域,他们穿过茂密的山林,身陷坚硬的土里,试图找到关于石头的蛛丝马迹。

1982年,杨文成与石棉县文化馆的张弗尘等在厄尔山上采集了一些石制品标本。1987年,四川省进行文物普查,又对石制品进行了一次调查。在此期间,先后有许多国内学者到宝兴看过这些石制品,因为与以往所发现的石器从制作上完全不同,可供参考的资料非常有限,关于石制品的成因一直没有结论。

2000年11月,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来到宝兴县,在看过石制品标本后,牵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都市考古队、雅安市文物管理所、宝兴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厄尔山进行了专题调查和试掘,试图解开这一谜底。

石沉史海

两大想猜

大型啮齿动物栖息厄尔山之后全部迁徙或突然灭绝

雅安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代强全程参与了这一次联合调查。代强回忆,联合调查组在位于五龙乡胜利村3、4、5组海拔1400—1800米范围内,采集石制品,同时又在不同的海拔高度选点进行试掘,采集和发掘了近800件标本。调查组发现,这些石制品大部分由一种叫金红石的红褐色石头构成,形态种类较多,有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甚至菱锥形、多棱形和不规则形状等。

猜想一

新型石器制作工艺

“石制品发现的土层,

没有文化堆积和人类活动的遗物,无法直接确定年代。”曾参与三星堆和三峡考古的代强说,判断石器类型,首先要看石器上是否有着力点,但厄尔山石制品的石质较软,甚至不可能用打制或者间接打制的方法。这些石头后来被送到北京专门的鉴定机构进行测试,发现它们来自5000—8000年前。代强和同事曾经用现代金属凿制工具在这种石头上试验,发现可以产生类似的凹槽。因此一部分专家推断,可能是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之外的新型凿制工艺,为什么不采用更为坚硬的其他石头类型,专家也无定论。

猜想二

啮齿类动物在硬物上磨牙

在生物界,为了保持牙齿的适合长度和形状,啮齿类动物有在硬物上磨牙的习性。因此,有专家认为,厄尔山“神秘石头”上的划痕,是远古啮齿类生物磨牙后留下的残迹。当地发现的石块数量巨大,如果是动物磨牙后留下的痕迹,意味着当年这里栖息着一个庞大的啮齿动物种群,但当地却没有发现这种啮齿动物的任何遗骸。

无独有偶,1956年,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参与鉴定了福建省龙岩县一批“打击石器”,这些石器和厄尔山发现的石块非常类似。贾兰坡认为,“条痕之间的窄条凸棱是由左右门齿之间的空隙或咬痕重叠所保留下来的。打击的石核石器,无论是由一面或两面打击,在它加工的面上都保留下由于剥落石片而显示的石片疤,这种石片疤都是顺着打击点剥落的。”贾兰坡先生的这一论述以《似石器的非石器》在1956年出版的《文物》杂志发表。

2017年1月10日,雅安市博物馆副馆长潘红兵回忆,2001年4月部分石块标本被带到北京,进行微痕残留物分析。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内的专家初步判断,这些石制品是由啮齿类动物牙齿咬合所为。

“会不会有这样的可能,5000年—8000年前,厄尔山这一区域曾经有大型啮齿动物在这里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栖息期,之后或是全部迁徙,或是突然灭绝。总之,在厄尔山消失了,没有留下丝毫痕迹。”潘红兵大胆假设。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涛 摄影报道

原标题:宝兴厄尔山神秘石器 留下8000年前大型啮齿动物消失之谜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