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文化产业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四川的文化产业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发展?
1月20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从省政府获悉,《四川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近日出炉。到2020年,文化发展主要指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基本建成文化强省。
国民综合阅读率达90%
博物馆总数达到280个
到2020年,四川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基本形成。
根据《规划》,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全面实施,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设施建设基本达标。国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0%,国民数字化阅读率达到80%;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98.99%,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农家书屋年均新增出版物60种;建成46318个阅报栏(屏)。
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创造性地传承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巴蜀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到2020年,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四有” 工作实现100% ,重大文物险情排除率达到100% ;博物馆总数达到280 个,年服务人次达到5600万,国有馆藏珍贵文物保护率达到100% ;文化创意产品种类达到1000 种;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不少于1500人次,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不少于30 人。
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之一
对外贸易额超过10亿美元
文化产业将成为四川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贡献更明显。到2020年,1-2家企业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A股上市文化企业与“新三板”达9家以上,资产过百亿元文化企业达5家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5%以上。
扶持文化产业总资产、总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产业集团2-3 家,总资产、总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5-8 家,新增3-5家上市企业;“高清四川智慧广电”基本形成,拉动消费规模超过1000亿元,带动上下游行业新增产值超过3000亿元。
同时,壮大文化人才队伍。重点扶持资助50名巴蜀名家和100名巴蜀文化英才,支持50名青年戏曲表演人才进艺术院校深造,为“三区”培养3500名优秀文化工作者。对外开放能力也将显著提升,巴蜀文化品牌更多进入国际市场。到2020年,对外文化贸易额超过10亿美元,初步建成西部内陆开放型文化高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谢燃岸
原标题:2020年四川文化产业增加值将占全省GDP比重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