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公共服务事关广大市民的民生福祉,具体事项却往往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今天刊发的关于16年断头路的故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做好公共服务,既需要政府长期坚持服务质量和水平,创新方式方法应对发展中的新问题,也需要市民们多一点理解和支持,以自身行动为公共服务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因为一堵墙挡道,一条上个世纪就规划好的市政道路,至今没有名字;120救护车半夜接到病人,却不得不在漆黑的小巷倒行500米,再赶回医院。一条位于中心城区的断头路,为何断了超过16年最近才打通?墙内墙外居民意见,如何一步步从分歧走向统一?近日,记者前往锦江区牛市口街道水碾河路南社区进行了探访。
一墙拦路 救命车深夜倒行500米回医院
这条断头路位于一环路东四段和一心桥横街之间,与锦东路平行,全长大约600米,沿路分布着13个院落小区,至今都没有名字。东南端距离一心桥横街大约100米的位置,一堵拦路墙去年12月7日才被打通,两边断墙痕迹还清晰可见。
此前因为一墙拦路,沿路居民只能从哪边进就从哪边出。东南端60余户居民日常出行的问题不大,西北端的上千户居民就苦不堪言了。家住西北端的居民段婆婆告诉记者,拆墙之前,即便住在背靠背两个院落的邻居想相互串门,也要绕行十多分钟才能过去。前年有位邻居半夜发病,120救护车接到人才发现朝前开不出去,往回又掉不了头。“路上停满了车,根本没有位置掉头,只有原路倒车出去。救命的时候啊,还不得不慢慢倒出去,你说人家得多着急?要是换了消防车,根本都进不来,万一哪天发生火灾怎么办?我们简直不敢想。”
规划图纸显示,这本是一条市政道路。为何断头16年才被打通?水碾河路南社区党委书记陈飚告诉记者,关键是东南端的小区居民不同意拆墙。拦路墙原是一家企业的院墙,划为市政道路后没被及时拆除。2000年,开发商在其东南面建成商品房楼盘一心桥横街22号院,直接在这堵墙上续建一圈,又在一心桥横街上留了一道大门,就变成了一个封闭的小区。西北端的12个院落,全是有30~40年历史的老旧院落,刚开始拦路墙的问题并未引起大家的注意,后来随着居民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断头路逐渐变成一个院内“停车场”,对居民出行和安全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居民抵触 拆墙后8平方米“公摊”打水漂
“我就是‘闹’得最凶的那个。”67岁的袁信义是一心桥横街22号院的业主之一,“不是我们不想交通环境变得更好。但我们买房时墙就在,现在突然要拆,小区安全怎么保障?车往哪儿停?停车费收少了,门卫工资从哪儿支?还有一半‘公摊’面积打水漂了,怎么办?”
恢复市政道路为何会影响小区业主的“公摊”面积?袁信义以自家为例,“开发商卖房时,除了房产证上的50㎡建面、8㎡公摊;还算了8㎡的‘额外公摊’,就是断头路的区域。就按当时的房价算,都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陈飚推测,一心桥横街22号院的业主们被开发商骗了,因为小区的建筑风格很奇怪,“只有2栋楼,位置都让开了市政道路的规划位置,但是1栋的底楼是商铺,小区内怎么会有营业房?2栋唯独底楼没有阳台,明显是临街建筑的风格。公摊面积为啥还分‘正常’和‘额外’两种?可见开发商对这里是市政道路的情况心知肚明。但是起诉、查证、追责都不是我们社区能够解决的问题。”
种种利益纠葛,让一墙之隔的居民诉求难以调和。但上千户居民的出行和安全问题亟待解决,等不起了。因此,尽管一心桥横街22号院的居民并不同意,锦江区建交局仍在去年12月7日,依法依规对拦路墙和一心桥横街22号院的小区大门实施了拆除,这条历史超过16年的断头路终于被打通。西北端的居民欢欣鼓舞,东南端居民的投诉就进了市长信箱。
诉求落实 居民才在投诉回单上签字
拆墙后,一心桥横街22号院居民们轮番到水碾河路南社区、牛市口街道办事处以及锦江区各职能部门“要说法”。“其实,我们买房时对‘额外公摊’也有疑虑,但考虑到小区地段好,就下手买了。”袁信义坦言,面对职能部门出具的各种证明材料,居民们就明白自己买房时上当了,“但怕政府一拆了之,丢下烂摊子不管,所以不肯在投诉回单上签字。”
“将心比心,如果我住在这里,也会做出跟他们一样的选择。”陈飚建议,居民们先把回单放在一边,成立一个居民自治组织,作为代表,来与社区协商处理整个院落的后续管理、完善事项,“大家有什么诉求,我们一一记下来,逐条讨论是否合理,能否实现,如何实现。”他的建议得到了居民们的认可,一心桥横街22号院家委会随即成立。
此后的一个多月,居民们自己出钱出力清理了院内垃圾堆,加固了非机动车停车棚,还把原来的花台铲平腾出了几个新的停车位……与此同时,街道和社区为两栋楼分别建起了新院墙、新大门,并加装了监控、防盗刺等设施。直到今年1月12日新院墙建成后,袁信义才代表居民们在投诉回单上签了字。
环境改善 居民和社区一起在努力
如今,两个小院落已焕然一新,社区帮忙找的两位门卫师傅也上岗了。居民李海燕翻出手机里面的老照片,向记者一一介绍院落内的各种变化,“以前这儿是个垃圾堆,现在清理出来搭了一个门卫室;社区帮我们修了院墙,我们又自己加装了玻璃,挡一挡风和灰尘,免得门卫师傅天天守在这儿太冷;这是一位租住户给大家做的‘新门牌’,等会儿挂起来,以后快递员找地方才方便……”
陈飚坦言,社区和街道的权限和能力都有限,还有很多居民诉求暂时无法满足,比如化粪池的疏通、院坝的地面平整、车位的补充等等,“希望通过申请纳入老旧院落改造的民生实事项目来解决。当初建议院落成立家委会时就有这方面的考虑,因为成立居民自治组织是申请这个项目的前置条件,也是改造后长效管理的基础。”
事实上,除了院内,院外还有很多后续工作没有完成,比如,违章占道车辆的清理、道路的黑化和命名、路边停车位的划定、道路通行功能的确定等等,需要众多职能部门来协作解决。
不过,袁信义告诉记者,居民们现在不担心政府撒手不管了,一些问题暂时没有解决,大家也都能理解。“因为这两个月,生活环境的改善,我们看在眼里,社区、街道、政府部门的努力,我们也看在眼里,我们相信他们。”成都晚报记者 薛欢 摄影报道
原标题:一条市政道路断了16年才打通 如何拆掉“老墙”再拆“心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