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益建为病员做仪器角度调整。
手术后疲惫不堪的梁益建。
人物名片
“大美医者”梁益建
骨科硕士、神经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
曾获得“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第十届“中国医师奖”,首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和“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2月19日晚上9点半,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专访“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梁益建。节目时长20分钟,专题讲述了自谦小医生,却站在医学巅峰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梁益建,如何通过“妙手”和“仁心”两根支架,打开重度脊椎病患者的折叠人生,重新点燃他们生活希望的暖心故事。
相较于“脊柱畸形”这个专业名词,大家更容易记住“驼背”。而梁益建正是“驼背专家”,他走到哪,“驼背”们就跟到哪里。8年主刀上千场“驼背”手术,其收治的患者有75%以上是脊柱侧弯130°以上、四处求医无门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
“他说自己是小医生,然而人们评价,他攻下的是专业的高峰。他见到病人的时候,不仅说我来给你治病,还经常说,我来给你找钱。”《感动中国》节目播出一周多来,成都医生梁益建的事迹不仅刷爆了成都人的朋友圈,还引起了全国各地脊柱畸形患者的极大关注。访谈录
昨晚,梁益建出现在了央视面对面栏目,与主持人王宁进行了一番非常对话,谈及了过往的诸多极致情形,以下为对话节录——
父亲矿难受伤
让我立志当个好医生
为什么一直在从事极重度畸形患者的矫正工作?你选择了那个你最难解决的问题,原因到底是什么?
梁益建:
不是我要选择最难的,是最难的来了,而我又没办法拒绝。我不能拒绝他们,因为我太了解他们了。他们多半生活在边远地区,经济情况都非常差,而病特别重,拖住一家人,他们的父母都很爱他们,像我小时候生病,我老妈就跟我讲,儿子我们没钱,我们想给你看病,但妈妈没办法。
(梁益建生长在四川一个矿工家庭,一家7口都靠他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计,父亲几次受伤住院的情形,让梁益建至今难以忘怀。)非常麻烦,因为眼看着父亲的疼痛没办法处理,我父亲遇到好几次矿难,肋骨断了,没接上,胸腔都畸形了,当时要请教授会诊。我说我长大了一定要当这种有很好技术,但是又愿意给人看病、不要感觉很高(傲)的医生,那时候我就立志这辈子一定要当个好医生,为这些普通的老百姓看病。
你现在做成了你小时候,尤其是在父亲生病的时候,你渴望成为的那样的医生吗?
梁益建:
我觉得还没有。因为好医生这条路没有尽头,我必须得不停提醒我自己,我就是个普通医生。我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每一步都如临深渊,我们总是担心哪一天太忙太急的时候,跟病人解释得不够清楚。病人可能慕名而来,会让他们不舒服。
好医生是什么标准?
梁益建:
我觉得好医生就是要有做人的道德,你来到这个世上,你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然后你要有医疗道德,你要有正气,做正能量的事情。
那什么时候你才能说自己是个好医生?
梁益建:
我觉得应该让我的病人来说。
他第一例“极度”手术
考虑了一周,煎熬了八个月
(你做第一例极重度畸形患者手术前),第一个星期在想什么,你当时有多少胜算?
梁益建:
她当时已经没有办法自主呼吸了,必须要有氧气才能活下去。她父母和我商量,你能不能给我一个希望?不论什么结果,我们都不怪你。以前,她这种130度以上的极重度畸形,在脊柱矫正领域都是手术禁忌。不是死就是瘫痪,死亡的可能性非常大。
这个需要医生承担责任,对吗?
梁益建:
对。如果她正好不幸去世了或者瘫痪了,假如她父亲那个时候要告我,我是没有办法的。最终硬着头皮,告诉患者的父母容我考虑一个星期,再做决定。
第一在想,这个手术如果我要做,我怎么做才不会让她死,才能把她留下来。然后再是考虑怎么做得更好,让她以后能活下去。我当时基本没有胜算,只是有一种爱心,只是有一种医生的责任,只是看到他们那一家人看到女儿即将要死亡的那种绝望的目光。我们想了一个办法,把这么一个超级难的手术分解成无数的小手术,最多就是我很麻烦,这个代价就是我可能每天都守在这里,直到手术做完。
(画外音:她的手术历时八个月,前后经历了四次大手术和几十次小手术。当时梁益建刚刚回国不久,还没有正式安家,为了这个手术,他索性在医院对面的小区租住了房子,不到五分钟就可以到达手术室。)
因为我们做第一次,没有经验,不停出问题,随时都在处理问题,煎熬了八个月,但是我们成功了。最大的喜悦就是,我们觉得我们在这块领域掌握了很多技术。我记得以前天坛医院有一个院士王忠诚曾经讲过一句话,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向病人学的,其实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就是从他们身上学,不断总结不断找问题,不怕出问题,出完问题马上想办法解决。
(画外音:现在这个患者已经20岁,是成都一所高校大四的学生,正是梁益建为她做的长达八个月的马拉松式手术,开启了她完全不同的人生。)
原标题:“小医生”梁益建 好医生这条路没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