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脊梁工程 他们的救命稻草
《感动中国》播出后,全国各地脊柱畸形患者慕名而来
《感动中国》节目播出一周多来,成都医生梁益建的事迹不仅刷爆了成都人的朋友圈,还引起了全国各地脊柱畸形患者的极大关注。
2月8日节目播出当晚到第二天晚上,三医院就已接到700多个驼背患者及家属打来的电话。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19日,医院24小时服务中心、骨科24小时值班手机、行政办公室,接到全国各地患者及家属打来的电话4000多个。有的连咨询电话都没打就动身前往成都,希望寻求梁益建的帮助。
另外,已有骨科建立的强直性脊柱炎病患QQ群,群员从之前的不足400人猛增至1692人,足足增加了3倍。
人物记
他为无数“低头”病患开启了他们的“抬头人生”
随着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揭晓,从2月10日起,只要梁益建坐诊,尽管接近下班时间,他的诊室内外总是聚集着一大堆来自省内外等待就诊的病人。
但对于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梁益建颇为低调:“我只是个普通的小医生,这份荣誉是对我和我们团队的鼓励与鞭策。”对他而言,他最为在乎的还是病员叫他的一声“梁爸爸”。
2008年至2016年间,梁益建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达507名,其中417人已术后出院,余下90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疗。尽管收治了大量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要承担巨大的手术风险,梁益建仍然用不断突破医学禁区的孜孜追求来服务患者,他为无数“低头”病患开启了他们的“抬头人生”,给予了他们有尊严的生活。
“我的努力,是让他们身体正常、心理正常,还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每天早上7时30分,年过五旬的梁益建都会准时抵达病区。一边查房了解患者恢复情况,一边弓着身子不紧不慢地调整每一颗可能影响角度的螺丝钉。每天巡房两次,除了上午的常规巡房,手术后,他总要到病房走走才能安心。“我们做的手术太难,很多都是全国罕有的,没有经验参考,有5%不可控的风险,必须要小心。”梁益建说。
打着牵引支架的脊柱畸形患者,被骨科的医护人员取了个萌萌的名字——“天线宝宝”。平日里,梁益建给“天线宝宝”们送些牛奶、鸡蛋已是常事,还掏钱为他们办迎新春联欢会,专门请音乐老师教他们唱歌,每周两次,让他们在歌声中把肺活量练起来。
除了主动求医的患者,梁益建每年会定期去贫困山区、藏区义诊,还利用节假日自驾深入贫困山区、藏区寻访病人。通过定期义诊和节假日自驾,梁益建不断筛查出需要接受治疗的病人。患者多数来自于农村和落后地区,这意味着治疗费用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都有很大压力。为了帮经济困难的患者减轻负担,他主动为家庭困难的患者节约费用,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支持下,一张普通病床床位费仅10元/天,仅床位费就为患者节约费用达700万。
梁益建还积极联系公益基金筹集治疗费用,据统计,2013年11月至今,公益基金会已累计对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共149名患者提供捐助达558.8万元人民币。据不完全统计,梁益建已带动超过2000万的社会投入帮助患者完成治疗。梁益建说:“我的努力,是让他们身体正常、心理正常,还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因为有那么多人默默地帮助了他们!”
他严苛的手术标准,是想要让患者感到自己不再是残疾人
三医院骨科医务人员,都知道梁益建的三大爱好,“治驼背、打太极、喝茶”。谈起这三大爱好,梁益建毫不隐讳,“我每天都在凌晨打太极,我们经常手术七八个小时,打太极是我锻炼体力的最好方式。”
但梁益建的严格,也是科室里出了名的。为治疗脊柱畸形患者,骨科成立了多学科协作治疗组,骨科、呼吸、神经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医生都是成员。人称“大师兄”的胡正军从2008年就跟着梁益建学习,“主任要求我们晚上12点再睡觉,多一点时间看文献。”
梁益建本人更是身体力行,常常晚上7点之后带着病人的片子回家研究。不仅如此,他对其手术标准也非常严苛——患者要达到“三平一正一改变”。“三平”是指背平、肩平、胯平,站在人前大家看不出他曾是脊柱畸形患者;“一正”是指血气功能正常,血里的二氧化碳浓度、氧浓度都是正常;“一改变”就是肺功能的改变。“在国内外行业里,对于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来说,一般提倡的是只处理并发症,不做矫形。”梁益建表示,要达到这个标准其实是很难的,而他们提的这个标准,是想要让患者感到自己不再是残疾人,未来可以拥有更好的生活。
据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介绍,目前梁益建在治疗病例上已经囊括脊柱畸形的所有类型,突破了国际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三大禁区: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王蕾
原标题:“小医生”梁益建 好医生这条路没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