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是关注焦点之一。四川30名全国人大代表拟联名提交议案,建议修订专利法第六条,由职务发明人与单位事先约定专利权,鼓励成果转化。九三学社同样关注到了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拟提案建议完善科技成果转让制度。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有回应,要“切实落实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落实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落实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
从代表提案,到总理回应,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在我国是普遍问题,值得成都重视。对正在打造西部科技中心的成都来说,在增强城市基础科学实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的同时,着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把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城市发展动力,是成都直面未来发展的准确研判,也是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现实所需。
为什么转化科技成果如此重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的国际博弈也好,城市竞争也罢,其实质都是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实力较量。但科学技术并不直接等于生产力,70多年前,一个叫李约瑟的英国人就曾发出提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对“李约瑟之问”的诸多回答中,“转化应用”是个频频出现的关键词。“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鲁迅先生的这段文字,大概就是在讽刺旧中国没有将先进的发明用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民生福祉,抨击国人对祖先发明和科技利用上的边缘化。
只有将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应用,并且是有效转化,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今天的中国,仍存在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通道不畅等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5100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的科研成果3万项,但其中能够转化并批量生产的仅有20%左右,形成产业规模的仅有5%。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20%、专利实施率不到15%,而发达国家高达70%—80%。
53所大学、70多万大学生,重点学科有60个,居全国第四,专利申请量,居副省级城市第二……成都是一座高教资源丰富、科研院所和科研人才众多的城市。如何将丰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让高校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闯入大市场,服务城市发展?
为了不让科研成果“养在深闺人未识”,最近几年,成都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进行了诸多有效探索。2014年8月,为打破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之“墙”,“成都十条”应运而生;去年6月,“成都十条”的升级版“成都新十条”——《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若干政策措施》对外公布,该意见从构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搭建成果转移转化平台载体等方面切入,更大程度地打破了束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的制度藩篱。
去年12月,成都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既有科技成果可申请变更知识产权所有人,分割确权后个人所占比例不低于7成。提高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中的比例等政策的实施,是解决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出“象牙塔”的良策。
今年2月20日,成都高新区对外发布《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多方面对高校院所成果转移进行扶持,鼓励高校院所认定的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通过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方式,向创新创业企业转移科技成果,有效激发了高校、科研人员和相关中介机构对校地军民协同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除了对在蓉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开“绿色通道”之外,近两年,成都还加快了与市外高校的战略合作。自2015年以来,成都先后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市外高校科研人才、学科优势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加快建设西部科技中心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加速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的步伐,成都一刻也没停歇!
城市动力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驱动力量。成都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成都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城市转型的第一动力”。当前,正值成都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而“西部科技中心”是这一宏伟目标的一个主要支撑。成都正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动力。不远的将来,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活力城市,将会带给我们全新的惊艳感。
原标题:加强科研成果转化 为成都发展增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