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划分为4个管控分区
生态保护红线区
重要生态绿隔区
一般生态绿隔区
城镇空间
成都确定了市域“两环两山两网六片”的生态总体格局。基于生态功能的不同,将全域划分为4个管控分区:生态保护红线区、重要生态绿隔区、一般生态绿隔区和城镇空间。其中,生态保护红线区、重要生态绿隔区对应生态格局中的“两山、两环、两网”;一般生态绿隔区对应生态格局中的“六片”。
城市通风廊道
城市通风廊道是指以提升城市的空气流动性、缓解热岛效应和改善人体舒适度为目的,为城区引入新鲜冷湿空气而构建的通道。
昨日,市规划局正式发布《成都市生态守护控制规划》,其中提到将规划构建“6+X”条通风廊道。今后吹过成都上空的风,将被“收集”起来,通过一、二级廊道在城市内部流通,加快空气流动。这样一个大自然的“新风系统”,将为成都市民提供更多新鲜的空气。
针对市民关心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和城市雾霾问题,此次《规划》细化明确了一、二级通风廊道管控边界,还对通风廊道宽度、内部建筑高度和密度,以及利于形成贯通性通风廊道的建筑布局形式和建筑体量等方面,提出了规划控制要求,从而促进郊区生态冷源与城市中心连通,改善城市风环境和热环境。
成都作为静风频率较高的城市,通风廊道将通过调节风环境改善空气质量。为了让风吹入城市,不被高楼大厦阻碍,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汪小琦告诉成都晚报记者,结合气象条件以及风速、风向、自然环境,对成都市整个区域进行模型建立和分析后,总体规划构建“6+X”条通风廊道。
“包括6条一级通风廊道和若干条二级通风廊道。其中,一级通风廊道是根据目前城市形态和已有条件开发形成,二级通风廊道则是通过河流、道路以及两边绿地走向进行规划,大体为南北走向。”据汪小琦介绍,通风廊道宽度上要求一级不小于500米,二级不小于50米;建筑高度不应超过40米,主导来风方向第一排建筑应至少降低建筑高度20%;密度不应大于30%,建筑间口率不宜超过70%。在布局形式上,采用利于形成贯通性通风廊道的建筑布局形式,“通过一级通风廊道引入新风,将风尽可能留下来,进入城市,再通过中心城区二级廊道在城市内部进行分配,继续输送到各个角落。通风廊道网络系统形成后将对促进污染物扩散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成都晚报记者 罗斯
原标题:成都规划构建“6+X”条通风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