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出版的报纸证实,郭勋祺曾在安徽为川军修墓。
72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取得了最终胜利。清明前夕,千里之外的安徽传来消息,在当地阵亡的川军将士有了安息的墓园……
3月31日,川军抗战名将郭勋祺之女、西南交大副教授郭开慧告诉记者,在安徽、四川两地热心人士的奔走呼吁,以及抗日将士后人和当地政府的重视下,川军遗骸得到有效保护。一些阵亡将士的后人及志愿者,将远赴安徽祭扫埋在此处的抗日英魂。
时间荡平墓地 黄土里露出累累白骨
最近,最令郭开慧兴奋的莫过于安徽黄山、泾县两地川军墓,在多方的奔走下终于修缮完成。
71岁的郭开慧,从小就听父辈讲起,川军在皖南抗战的英勇事迹,“川军在那里牺牲很大,父亲作为50军的长官,也在那里组织修建过川军墓。”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川军墓已被埋于黄土之下,逐渐被人遗忘。只有偶儿在下雨过后,会有白骨露出地面。
从2014年开始,郭开慧与川军后人,曾数次重访皖南。听闻一些坊间老话,以及实地查看后,她总会泪流满面。
2015年4月30日,郭开慧带着家人重返父辈战场,在安徽黄山区新洪村一处川军当年的埋骨地,他们看到此处早没了坟墓模样,多的只有荒草、田地。
当时,有村民蹲在公路旁,徒手挖了几下,一块白骨便显露出来。村民说,“老一辈都说这些是牺牲的抗战川军,他们生前从四川过来保卫安徽。”
鱼塘底的墓碑 证实当地确曾埋葬川军
川军墓的故事传了有数十年,而皖南之地的“千人墓”、“万人坑”,是否就是当初川军墓地,令所有人都感到“头疼”。
根据热心人士调查,当地的县志、党史等档案上,因为一些历史原因,都难以找到关于川军墓的相关记载。
经过几年努力,郭开慧等人找到了两处川军墓的铁证。去年,在黄山一带走访时,一位名叫夏四林的村民给郭开慧讲起,他在淘洗自家水塘时,从淤泥中发现3块残破石碑,上面有“抗日烈士公墓”以及“万县”等字样。
夏四林非常高兴,还特地找来几名壮汉,将石碑从泥塘弄出来,并用红漆把文字描成红色,方便大伙儿辨识。
“通过这块碑,加上当地老人的说法,可以断定附近确有一处川军墓。”郭开慧说,为了让更多的川军墓被确认,她回川后便四处翻找资料。
后来,在一份1939年清明期间的报纸上,她查到了关于川军50军军长郭勋祺,在安徽厚岸召开抗敌追悼会,安葬千名50军阵亡将士的历史记录,“这一资料也能佐证,安徽厚岸也有一处川军墓。”
“至今还有零碎墓碑被发现。”郭开慧说,为了让这些四川子弟兵的英灵安息,四川与安徽两地热心人士,开始呼吁重修川军墓。
部分墓碑已修缮 川军后人赴安徽祭扫
2015年,郭开慧等川军后人及泾县、黄山热心人士,找到当地政府协商修复川军墓,商谈结果令人满意。一致认可的是,要让阵亡将士安息,让抗日精神代代相传。
2015年5月左右,黄山区开始动工修缮川军墓。随后,在泾县的川军墓也开始修缮,大家还自发捐资20余万元。
“泾县这处墓已经修好了。”郭开慧说,墓园将在清明期间正式开放,“川军后人将与当地健在的抗战老兵、热心人士,一同在修缮的川军墓前进行首次祭扫。”
谈及修缮川军墓的意义,郭开慧说,当年川中男儿告别父母,义无反顾地在皖南等地参与对日作战,他们付出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才换来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他们值得后人敬重,川军墓的修缮,是为了让这种精神被更多的人了解与传承下去。”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力实习生陈琳图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链接
仅一年时间40余位老兵“归队”
从2016年至今,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川内至少有超过40位川军老兵辞世。“他们的面孔与抗日事迹,应该被更多后人所铭记,而不是随之忘却。”巴蜀抗战史研究院秘书长张光秀说。当年亲历抗战的川军老兵,健在者均是高龄,而随着时间推移,老兵离开的步伐也在变快。
原标题:皖南重建川军墓后人赴安徽祭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