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全(中间红衣者)与合作社成员 成都商报记者 陶轲 摄
王志全在地头带领合作社成员育苗
烘储中心的建成,解决了粮食集中收获难以储存晾晒的难题
·期盼与关注·
4月13日,崇州兴隆镇顺江村5组的田地里,农业职业经理人王志全带着一帮人撒种、育苗。这个管理着3500亩地的“种田CEO”,已然是全国最著名的农民之一。
他年收入“大几十万,今年估计上百万”,当面和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谈农业发展,大学毕业的女儿也跟随他下田发展。站在成绩簿上,这个职业农民还有更多打算:种更多地、做农业品牌、开展乡村旅游……
眼光
曾经种田遇瓶颈 看好农业规模化经营
一直到2011年9月,王志全还从没听说过什么“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合作社”。那时他在成都带着二三十人做装修,“活路做得也还行,一年能收入十来万”。
是村支书孔晓鸿一个电话把他喊回了田地里。“孔支书打电话给我,要我回家开个会,讨论下做农业合作社的事情。”身为党员的王志全回到了家乡崇州市兴隆镇顺江村五组。
当时,王志全根本不大了解农业合作社如何运作。村里的其他人更不了解,“有人问我,是不是又要搞人民公社了?”在随团看了其他省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后,王志全决心回家种地。
说起自己的种地经历,王志全记忆颇多。他生于1968年,小时候都是生产队种田,产量有限,物资匮乏。“我从小在农村长大,1981年我们村组才包产到户,当年我家4亩多田收了几千斤稻谷,高兴坏了。”王志全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们都精心种田,一直到2000年左右感觉到了瓶颈。“再怎么下肥料、下工夫,我家的四亩多地一年也就只能收入五千元钱左右,家里用度不宽裕,更赶不上人家出去打工。”
于是,王志全随着进城务工的人流到了成都,带着一队人马做装修,直到接到支书孔晓鸿的电话。
虽然只读完了小学,王志全看事的眼光却很长远。“我们国家越来越发展,农业肯定不会永远都像现在这样一家一户守着一亩三分地,我觉得会像美国、欧洲那样,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所以我觉得农业合作社会有前途。再者,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是农业补贴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建设,到现在,该是工业补贴农业,国家统筹城乡建设的时候了。”
原标题:年入百万的“种田CEO” 最骄傲:90后女儿当起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