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追求
坚持留在成都 这里有他的青春和事业
参与筹备成飞厂
成立飞机模型室
陈应明原籍广东,其祖父是越南华侨,1923年2月,陈应明出生在越南河内。7岁那年,法国人在河内举办了一场工业展览,陈应明将目光都倾注在了展场的三架双翼飞机上。这次“邂逅”,让他痴迷于描摹飞机、制作航模,与航空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了他一生的追求。
1949年,陈应明来到广州,随后加入民航。1952年,陈应明被调到太原民航修理厂工作,参与制作了新中国第一种自行设计制作的航模发动机“5138”发动机。
1956年,陈应明被调到航空部成都新厂筹备处,筹备成都飞机厂(今为中国航空工业成飞公司),1958年,成飞厂正式上马后,他着手成立了一个“飞机模型室”。在这里,他培养了成飞厂第二代、第三代模型制作人员。后来,陈老又被调入清江仪表厂(今为中国航空工业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据他的学生回忆,在此期间,陈应明也参与了新中国第一个航空仪表空速管、第二个航空仪表磁罗盘和第三个航空仪表高度表的成功设计生产。
钟义辉提到,陈应明很多亲戚都在海外,有亲戚让他去海外居住,但他坚持留在了成都。“这里有他的青春,有他热爱的事业,也习惯了成都的生活。”陈达波解释。
花费17年
编写中国航空器发展史
退休后,陈应明仍然喜欢待在书房中,收集、整理资料。他曾经花费17年时间,和国内其他学者合作,编写出了我国航空百年的第一本航空器发展史。下转02版
吹、拉、弹都擅长 会给每个来访者冲咖啡
他的生活
陈达波没有继承父亲的事业,但他的选择也受父亲影响,退休前,陈达波在四川音乐学院从事音乐教学。6岁那年,陈达波就跟着父亲学拉小提琴,还跟着父亲到厂里进行演出,“我拉小提琴,他用吉他伴奏”。陈达波回忆,父亲当年的厂里搞了个文工团,他擅长小号、小提琴、大提琴。
生活闲暇,老人喜欢坐下来喝咖啡、吃西餐,这是受早年生活的影响。而陈应明在成都的套二房子,接待了不少航空爱好者,“只要到老人家中,老人家都会给来客冲上一杯咖啡。”钟义辉说,“他喜欢和年轻人交流分享。”
他绘制的图纸、图画,生动准确,英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一些博物馆、刊物均以他绘制的图纸、图片为依据复原飞机及模型。陈应明发表《飞机模型图册》《象真飞机模型》《航空彩色图片》《中国飞机全书》等著作,也让他受聘为中国航空博物馆首席高级工艺美术师和航空史顾问。
1982年到1986年间,他考证复原了20多种飞机的三面图。由他考证、主持、制作的3架有代表性的1:1实大比例飞机模型,即“冯如-2”号、“乐士文”号、“列宁”号飞机,填补了中国航空史的空白。
陈应明著有《浴血长空-中国空军抗日战史 》一书,他反复对钟义辉等学生强调,研究航空史,就是要以史为鉴,“航空技术落后就要挨打!”钟义辉告诉记者,陈应明在河内、香港、广州都待过,跑警报、受轰炸的日子,他一生也无法忘记,研究航空史、抗日空战史的意义莫过于警钟长鸣。
陈应明生前曾接受成都商报的采访,他表示,“我画航空画就是为了不让振兴中华航空工业和保卫国家而牺牲的人们就此湮没。这些事迹是中国航空发展史的一个缩景,是爱国主义教育重要的一环。”
“若把我的飞机变成三面图,
误差不会超过5%”
成都应明模型研制公司的毋华强已50多岁了,“我们的航模公司以老人名字命名,因为他是顾问,取这个名字也是想要传承陈老的事业。”
毋华强提到,公司研制一些大的模型,都会请陈老过来指导工作,“一些机型、历史考证的资料,我们都会去请教他。”
一次,毋华强的公司做了两架航空模型去参展,其中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模型上,专门做了一挺机枪。不过,陈应明马上指出了模型设计的缺陷,给制作者讲了历史背景,“当年的‘列宁号’是专门用来突破封锁、运送情报的,并没有设置机枪”。
陈应明的每一张航空画都经过严密考证,除了飞机结构、原始涂装、标志的准确,还要考证当时的背景、人物、地点等。他曾说过,“如果把我所绘制的飞机变成三面图,误差也不会超过5%。”
成都商报记者 宦小淮
原标题:乘着战机的翅膀 航模泰斗魂归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