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川博国宝“人口普查”,明代蜀锦重见天日

2017-04-24 20:49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肖凌霄   责任编辑: 马兰

一提起浩如烟海的四川文物,你会首先想到惟妙惟肖的东汉说唱俑,还是神秘莫测的太阳神鸟金箔?随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项目尘埃落定,不少国宝级文物揭开神秘的面纱,四川的文物清单上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几笔亮色。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喜人,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4907万件/套,其中,新发现新认定文物共708.4149万件/套, 共登录珍贵文物385.6268万件。具体到四川,耗时四年的文物界“人口普查”,也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四川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藏品2029342件(1078254件/套),居全国第七位,其中,四川博物院的文物家底最为殷实,现有文物328345件(191265件/套),居全省首位、全国第十三位。

川博现有的32万多件文物之中,有哪些不为世人所知的“遗珠”?近日,记者走进设立在川博的省普查办,一探究竟。

披沙拣金,这些国宝见天日

“这次文物普查,从库房里打捞出了珍稀的遗珠,而且还不少。”川博副院长谢志成说。最大的惊喜,莫过于沉睡在川博库房里的一批明代的蜀锦、绸缎等丝织品。1956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持发掘了新都蛾蛾坟,发掘了大量的丝绸和棉麻制品。受限于当时的文保能力不足、科技不太发达,川博只对这些明代丝织品进行了初步处理后装箱保存。

“丝织品是所有文物中最娇贵的一种,见光就可能被氧化成粉末状。当时的装箱保管也是因祸得福,这批丝织品没有频繁展出,因而保存得非常完好。”这次做文物普查,工作人员走进文物库房,开箱登记造册,立刻被这50多件丝织品惊讶得目瞪口呆。“它们不是布块线头,而是成体系、成体量的成衣成裤,而且纹饰清晰、质量上乘,是研究明代民间服饰的重要实物资料。”谢志成预计,这些丝织品起码可以评为二级文物。

通过普查,珍稀文物不断被发现,这样的惊喜再三上演。十几件川西人民博物馆(川博前身)馆长谢无量的书法、手稿,此前一直被认为是普通的文献资料,但考虑到艺术价值、人文内涵和珍贵程度,此次以文物身份登记录入。

文物普查过程中打捞出的遗珠,不乏国宝级别的“镇馆之宝”。工作人员录入几块其貌不扬的残石时,开始不以为意,后来经文物专家鉴定,这是五代后蜀时期的《周易》《尚书》等石经残石,比中原地区的石经更早、更全,西安碑林才保存了一块,体量这么多、年代这么早的石经在全国首屈一指。历史学家舒大刚推测,这些残石可能是石经的标准刻版,工匠经过校勘之后雕刻得更为精准。

世界上留存的斯瓦特风格铜像极少,大约只有60多件,其中十几件收藏于故宫。此前,川博这件释迦牟尼铜佛像仅被评定为三级文物,而在文物普查过程中,专家根据铜像造型风格,特别是佛像下有两头狮子做力士的特点,推测它属于斯瓦特风格,是稀世罕见的国宝级珍品,“有望以后评定更高的文物等级”。

成果共享,文物有了档案袋

既然拥有如此琳琅满目的文物资源,老百姓什么时候才能一睹芳容?谢志成说,这项浩大的工程不仅要全面摸清我国可移动文物家底,还要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及时发布文物普查成果,“一但机会成熟,将办全省文物普查新发现成果展,让观众近距离欣赏普查出来的文物珍品。”

除了让普通观众欣赏“压箱底”的文物,让科研机构研究“神奇的文物在哪里”,文物普查结果还有更深层次的用途,例如对于文创开发者而言,就可以从古人的智慧中寻找灵感。比如想开发一款酒文化文创,就可以借鉴古人的酒器、画像砖上的宴饮百戏图,设计一款特立独行的酒瓶。

春暖花开的时节,假如川博想办一场古人如何春游的文物展,以往只能委托文物保管员在库房四下寻找,非常耗时耗力。如今,策展人只需登录文物普查资料库,搜索“春游”主题,就能将与此相关的所有文物串珠成线。而这一平台也会对社会公众开放,大家不仅可以关注文物普查的动态数据,还能逐步查阅文物的图片、文字信息,非常方便。

一个人几岁换牙、有没有做过手术,几岁上学、什么时候毕业,可以从病例、档案等资料中查阅人生轨迹,这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文物身上。文物普查的过程中,川博工作人员为每一件文物建档,与此相关的基本信息、参展经历、修复情况都能一目了然,相当于掌握一个文物编码,就能检索出一整套档案资料,甚至连文物背后的故事也有迹可循。有了这套成熟的系统,文物修复师“操刀”之前,就能先翻阅“病例”,借鉴前人的“药方”,做到胸有成竹。

文物拍照,拍烂了两台相机

可移动文物普查,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是“国宝大调查”、文物“人口普查”。国家文物局介绍,本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创造了三个“第一次”: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全国性普查;第一次以各类国有单位为主体开展的文物资源普查;第一次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开展的文物普查。

川博既要承担全省可移动文物普查的调查、认定、登录、上传、审核、培训等技术工作,又要完成本院庞大数量文物的普查任务,工作量庞大不言而喻。在电视电话会议表彰中荣获“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称号之后,全程参与其中的谢志成,在朋友圈感慨“四年多的汗水和泪水换来的荣誉,个中辛酸谁人知”。

这次文物普查建立了“文物身份证”编码和数据管理系统,是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活。数据采集阶段,需要录入文物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外形尺寸等14项基本指标,每一件文物都要从6个不同的角度拍摄照片,再命名上传。仅川博就有32万件文物,意味着相机快门至少要按180万次,活活报废了两部单反相机。

每一张图片都需要更名后才能被识别,手动更改图片名耗时费力且易出错。川博技术员司锐独立研发出全国文博系统内首个图片编辑软件“照片重命名辅助工具”,十几分钟就能上传上万张照片,免费分享给全国的文物普查员使用。

每一个文物审核员,至少要审核20万件文物,这项浩大的工程,离不开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典藏部刘舜尧在录入文物信息的过程中,眼底长出异物,差点视网膜脱落,最后在医生和院领导的强制要求下才回家休息。典藏部主任彭代群眼看录入进度缓慢,就把审核资料搬运到病床上,术后几乎没有休息就匆匆赶来上班。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 曾洁 川博供图

原标题:川博国宝“人口普查”,明代蜀锦重见天日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