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完善城市体系与提升城市功能互促共进,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全面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性和舒适度。”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优化城镇功能体系和空间布局形态。城市空间多中心化优势何在?“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对推动成都的城市空间调整与经济地理重构有何意义?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讲师伍笛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享了她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一般而言单中心结构是城市发展起步阶段的主要空间特征。随着城市集聚作用不断增强,空间职能高度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当集聚水平超过临界值后,城市病开始凸显,成为集聚经济进一步提升的阻碍。因此在快速的城市化与城市扩张背景下,向多中心结构转变成为现实中城市空间发展的主流趋势。城市空间多中心化,通过向外疏散部分城市职能,并通过在更大区域层面上的再集中获取整合效应,从而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和区域竞争力提升。在多中心空间结构基础上,信息社会的发展使得城市网络化结构特征逐步显现。
对于成都而言,城市区域以平原地貌为主,为城市向各方匀质化拓展提供了天然基础,因此在城市发展初期阶段,成都的单中心特征尤为明显。打破传统单中心集聚发展模式成为成都规划与实际发展中的重要目标。
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总体目标下,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实际上是对城市空间资源合理配置的引导与要求,更是对优化城市功能体系和空间布局形态的科学展望,即通过“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来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在更大区域尺度上的空间调整与经济地理重构。
伍笛笛认为,“双核联动”强调了城市发展两大极核各自发展的功能重心:中心城区和高新区作为传统优势明显的城市发展中心,应进一步提升城市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强化高端金融、商务、总部和以城市人文为依托的文创、都市休闲旅游等功能;天府新区则要以成都科技城、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龙泉山现代化产业基地为重点,打造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创新性集聚阵地,加快成为新兴增长极核。因此,围绕各自的功能定位,中心城区和高新区作为城市建成区需进一步从精细“雕琢”入手,实施有机更新与产业升级,天府新区则着眼践行产城一体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多中心支撑”则是强调放眼成都平原经济区,以城市战略规划为引领,构筑与城市资源禀赋和环境特征相匹配的多中心、网络化大都市区,从而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各具特色的功能支撑。
本报记者 陈仕印 文/图
原标题:“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 构建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空间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