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成都要做“内陆发动机”

2017-05-05 07:39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波兰罗兹车站,蓉欧快铁正在搬运集装箱(资料图片)

论道·成都策

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关键词

为何看好蓉欧快铁?

与其他开设中欧班列的城市相比,成都的蓉欧快铁耗费时间更短,11天左右。而且,成都连接欧洲的终点是波兰,波兰经济在中欧比较好,发展潜力不错,现在搭上蓉欧快铁迅速成为联系欧洲的门户和桥梁,包括蓉欧快铁继续往北延伸,到达德国、荷兰的港口,将来陆海联通会更好地发挥它的效应。所以我很看好它的前景。

何为内陆发动机?

“发动机”是站在区域经济角度,来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几大经济体和城市群。“一带一路”提出来后,开放是更全面更包容的开放,要把内陆地区,尤其是边疆地区变成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比如新疆,五口连八国,一路连欧亚;比如云南,延伸到东南亚和南亚;中间就是我说的“内陆发动机”,既有成都,也有重庆和西安。在互联互通的经济圈建成后,这片区域是经济增长的腹地,是对外开放的基座。

城市外交带来什么?

落实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城市外交是融入到衣食住行中的。对成都人而言,古代丝绸之路带来番茄、西瓜,现在也能带来波兰苹果、德国牛肉。成都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支点之一,那么现在成都的丝绸能不能与国外创意性产业相结合?更多的,教育、学生之间的交流、培训,金融业、电子商务不都是潜力巨大的业态吗?普通市民也能享受国际交往带来的好处。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今后5年,全市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将增强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功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充分发挥国际机构和世界500强企业集聚优势,大力拓展对外交往渠道,全面提升国际交往便利度和交流合作紧密度,增强国际资源要素的吸附力,建设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和国际友好往来门户城市。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成都打破“西部桎梏”、打造开放前沿的机遇和挑战在哪里?成都应当如何与西部地区互联互通,带动地区的开放水平?城市外交的新模式将给成都的对外开放带来哪些改变? 成都商报记者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义桅,作为“一带一路”研究专家,他从国家战略布局的层面,分析了成都开放的局面和更多的可能。

发展机遇

“我很看好蓉欧快铁前景”

成都商报:目前我国已有25个城市建立中欧班列,根据去年的数据统计,成都的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开行数量最多、最稳定。为什么内陆城市成都拔得头筹?“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成都开放的机遇和空间在哪里?

王义桅:“一带一路”的提出,将来可能或正在开创一种全新的“中式全球化”。不同于欧洲人开创的海洋型全球化,新的模式打开了内陆贸易的潜力。处于内陆的城市通过打通开放通道,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都就是一个例子。

放在一个历史的视野来看,“一带一路”实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复兴和创新。古代丝绸之路衰落推动欧洲人走向海洋,开创海洋型全球化,原来的贸易90%都是通过海运,沿海港口成为贸易前沿,内陆地区因运输成本比海运高,发展相对滞后。现在“一带一路”提出陆海联通,通过政策发展、技术沟通、观念改变,天堑变通途。我考察过,中欧班列的运输成本大概只有空运的1/5,比海运缩短了一半时间。同时,海运适合运大规模装备,空运运轻巧的东西合算,中欧班列就能运中等的。

具体到成都,与其他开设中欧班列的城市相比,成都的蓉欧快铁耗费时间更短,11天左右。而且,成都连接欧洲的终点是波兰,波兰不到15年由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变为高等收入国家,经济在中欧比较好,发展潜力不错,现在搭上蓉欧快铁迅速成为联系欧洲的门户和桥梁,包括蓉欧快铁继续往北延伸,到达德国、荷兰的港口,将来陆海联通会更好地发挥它的效应。所以我很看好它的前景。

还有一个因素,是成渝经济区增长的潜力非常大。中国18个省份跟“一带一路”直接相关,按区块划分,成渝经济区正处在陆上、海上重要的枢纽地带,尤其是长江经济带,国内是通过长江经济带连在一起的。成都是西部的硅谷,大量高新技术产品、电子产品通过蓉欧快铁运到欧洲,体现了内陆贸易的潜力。

内陆发动机

经济增长腹地、对外开放基座

成都商报:你曾在谈到“一带一路”战略时,把成都形容为“内陆发动机”,为什么?成都将怎样“发动”内陆,扛起西部地区对外开放重任?

王义桅:“发动机”是站在区域经济角度,来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几大经济体和城市群。

“一带一路”提出后,开放是更全面更包容的开放,要把内陆地区,尤其是边疆地区变成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现在把西部变成改革开放前沿,给这些地区带来发展的希望。比如新疆,五口连八国,一路连欧亚;比如云南,延伸到东南亚和南亚;中间就是我说的“内陆发动机”,既有成都,也有重庆和西安。在互联互通的经济圈建成后,这片区域是经济增长的腹地,对外开放的基座。

再说怎么开放的问题。首先还是要依靠中欧班列做出规模效应。现在有十个欧洲国家的15个城市,跟中国25个城市建立了中欧班列。常态化地开下去,随着越来越多中欧班列开辟,会形成规模和系统效应,成本会大大缩减,尤其是越来越多沿线的布局会打开,越来越多城市之间互联互通,陆海再联通,就更合算了。

成都跟其他24个开设中欧班列的城市肯定会有一定的竞争,这种竞争是良性的。竞争形成气候。当然需要上层统筹协调,现在国家发改委也在协调。今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包括地方合作、便利化通关等很多内容都会在论坛上讨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会进一步挖掘其潜力。

未来,中欧班列可能更多是协同发展,以更合理的分工达到互利共赢。比如义务的小商品、成都的先进制造业、郑州的中转,在竞争中寻找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

还有一个路子,是真正形成陆海联通,成都与昆明通上高铁后,由昆明再进一步延伸到中南半岛,南亚、东南亚一下子打通了。

但这些构想,开放的模式,都基于一点——互联互通,也就是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往小了说,互联互通是一个城市对外开放的形式。往大了说,互联互通是通过技术、资金的优势,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比如产业标准、大宗商品的话语权、贸易规则的话语权等。

城市外交

今天更多带动了地区间经济合作

成都商报:成都在“走出去”的同时,也不断亮出城市名片。你如何看待城市外交的兴起?城市外交将在哪些层面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对普通市民而言,它又能带来什么?

王义桅:2014年,“城市外交”首次从官方渠道提出,但学界一直很关注。在全球资源重组的历史进程中,城市的地位和角色日益凸显。中国60%的人都生活在城镇里了,城市代表了中国未来的形象,城市之间的合作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国家的形象。城市之间的交往本身更加灵活有针对性,由城市担当领头羊的角色,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合作落实到地方、企业和民间等的对外交往与合作,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既是干实事,又是建立城市的品牌意识。

今天的城市外交更多地带动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比如设立一些产业园区。成都在本地落地了一些国际合作产业园,但去海外落地产业园还比较缺失。据我所知,一些央企、国企在白俄罗斯、埃及、泰国搞产业园,这些都是成都可以效仿的。这几年,内陆地区、沿边地区会成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带,我觉得城市外交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现在的城市外交更加有目的性,更加服务于互联互通,更加有动力,方向更加明确。

上升到外交层面来说,城市“引进来”和“走出去”有着国家意义:吸引跨国公司进来,发挥地方城市的积极性,鼓励城市走出去,展示中国多面的立体的形象,用城市梦打造中国梦。落实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城市外交是融入到衣食住行中的。对成都人而言,古代的丝绸之路带来番茄、西瓜,现在也能带来波兰苹果、德国牛肉。成都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支点之一,蜀锦是丝绸之路上非常重要的商品,那么现在成都的丝绸能不能与国外创意性产业相结合?更多的,教育、学生之间的交流、培训,金融业、电子商务不都是潜力巨大的业态吗?作为普通市民,也能享受国际交往带来的好处。

成都商报记者

钟茜妮

原标题: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成都要做“内陆发动机”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