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辰恺(左一)向参观者介绍王泽浚公馆,它位于柿子巷巷口,官方名称叫柿子巷砖楼。
这里是平安桥天主堂,位于西华门街,是少有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教堂,呈悚字形造型,用108根楠木柱建造于清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访者供图)
这里是李家钰兄弟宅,位于方池街22号,李家钰将军是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级别最高的川军将领。
我是一名 “城市旅行家”
高中前,袁辰恺的活动半径“就没超过市区一环路”;
大学时,袁辰恺曾走访过老成都30多处老建筑;
如今,他专门开发“慢成都”旅游线路,他先后设计了11条线,目前最受欢迎的两条都在接待外地游客。
穿越回27年前,再看看上将府邸,到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品一杯盖碗茶……
这是80后小伙袁辰恺探访成都众多老院落老建筑后设计出的一条独具老成都特色的线路之一。
大学时,袁辰恺曾走访过老成都30多处老建筑,如今,他的身份是一名“城市旅行家”,专门开发“慢成都”旅游线路,他先后设计了11条线,目前最受欢迎的两条都在接待外地游客,也有老成都的大爷大妈专门来报团。袁辰恺希望,以“商业反哺公益”,可以有更多的人看见老成都,保护老成都。
为买书骑遍大街小巷
第一次触摸到老成都味道
1989年末出生的袁辰恺,谈吐沉稳,思路清晰。
大约3岁时,袁辰恺跟小伙伴玩耍不慎“迷路”,被好心婆婆送到了派出所,军人出身的袁爸爸下命令:乱跑一次打一次。“被打怕了”的袁辰恺只得乖乖地每天学校、家里两点一线,高中前,活动半径就没超过市区一环路。
“小时候我就很喜欢人文类的书。”家附近的书城、学校图书馆,袁辰恺是常客,热爱到什么程度呢?高中时,只要给出一个经纬度,袁辰恺就能迅速地判断出其具体位置、所在国家、城市,细数其历史、建筑甚至是风土人情。“家里的成都地图,一两年翻坏一张。”
真正理清成都的街道脉络,却是中学时为了讨好喜欢的女生,骑着自行车满大街地买礼物,“我当时想买一本《天下足球》的合订本,非常不好买,大街小巷的报亭都跑遍了。”正是这本不好买的书,让他第一次触摸到了老成都的味道。
“太古里大家都去,谁知道里面藏6处老建筑?”
大一下学期,考上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袁辰恺背着家人偷偷从财会专业转到自己喜欢的广告学。《中国文化概论》专业课,老师要求大家完成文化相关的课题作为期末考试。带着一个卡片机,袁辰恺和3个同学开始了“寻城”之旅。
祠堂街的新华社旧址、国民美术社旧址、金秋茶社,邱家祠堂,文庙西街民国时期建筑,李家钰公馆、李家钰兄弟宅,暑袜街的老邮电局……“拍照、拍视频,女生比较亲和,就负责跟周边的老人家沟通。”袁辰恺说,有顺利地跟老住户侃大山听故事,也有被无情地撵出来要求“开介绍信”的经历。
大约2个月,袁辰恺和同学一起走访了30多处老建筑,最终做成的课题PPT足有300多兆,一度把教室的电脑给卡死。
“太古里大家都去,但是有多少人注意到了里面藏了6处老建筑?”尽管不是原样原貌,但即使是现在的一堵墙、一根柱子,袁辰恺也觉得,相比一些被称为地标的景点,无中生有地仿照徽派风格而不是真正的川西建筑,也好得多。“拍照好看,游客喜欢嘛。”
老成都人也来报团
曾担心是来“砸场子的”
辗转换了好几次工作的袁辰恺2014年重新“回归”到旅游,做了一个叫“城市微旅行”的项目,第一次在豆瓣活动小组“试水”,10人团竟然有30人报名,这很让他意外。
宽窄巷子边上的支矶石街,青砖墙、柏油路,晨练的大爷,三两个摆龙门阵的大妈,沿街的小店店主悠然地摆着小茶几,嚼着花生米,品着茶或酒;紧邻太古里的镗钯街,是曾经占地千亩的大慈寺最南边武僧们放兵器的地方,而镗钯,据传正是一种兵器……与快节奏的成都毗邻,是悠闲的慢成都、老成都,盖碗茶的茶盖搁在茶碗上,叮叮当当敲麻糖。袁辰恺先后设计了11条线,但走得最多的只有两条。
“故事是由人来讲的,如果上一辈还能讲老故事的人走了,文化是不是就没有了?”不到30岁的袁辰恺有着与同龄人不同的担忧,每个城市都有高楼大厦,但代表着历史认同感的,仍然是老建筑。“成都是唯一一个2000多年来没有更名、没有更改城址的城市。”袁辰恺想,成都自己的故事,应该由成都人自己来接力。但遗憾的是,项目开了两年多,先后接待过300多人,外地人占了绝大多数。
也有让袁辰恺欣慰的事。一个70多岁的大爷和三四个大妈曾先后报过不同的团,在一群年轻人里显得格格不入,得知他们都是老成都人,袁辰恺很忐忑,“不会是来砸场子的吧?”但一路下来,就数他们听得最认真,临解散,还特意对袁辰恺说,“小伙子可以哦,我们在这一片生活了几十年,都不晓得还有这些。”
“公益和商业并行,商业反哺公益。”这是袁辰恺的设想,“首先要让人看到,做这件事能够养活自己。”成都商报记者 于遵素
原标题:80后小伙 为成都设计“老建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