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两晋时期的排水渠
位于成都市实业街的发掘现场
“绣于碧霄,望之如昆阆间物。”
刘禹锡在《成都府新修福成(感)寺记》中对这座寺庙非常称道。
“隋唐时期的福感寺规模相当大,尽管此次只发掘了一部分,但已经可以勾勒出福感寺当年香火鼎盛的概貌”
“结合这块经版上的寺名和盘龙碑首上‘大唐益州福’等文字,我们基本确定了此处就是福感寺遗址,人物‘章仇兼琼’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集军政大权为一身的益州最高长官,曾在福感寺捐建佛塔,也曾捐资助建乐山大佛”
石刻造像栩栩如生、石刻经版上的金粉隐约可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昨日公布,历经1年的考古发掘,位于市中心实业街30号的千年古寺福感寺日益清晰起来,此前其仅见于文献资料之中。
福感寺从东晋延续到宋代,一直是益州名寺,在隋唐时期最为兴盛,常有高僧驻留。唐代诗人刘禹锡赞其“绣于碧霄,望之如昆阆间物”。
实业街30号 暗藏成都千年名寺
2016年4月,实业街30号的考古工作开始推进,分开表层的钢筋水泥,运走地下泥土沙石,一些造型各异的红色砂岩、铭文铜瓦不断被清理出来。众多石刻中,一块刻有“大唐益州福”的盘龙碑首引起了考古现场负责人张雪芬的注意。“这块碑还有另外一部分。” 张雪芬解释,根据碑后画像可以判断,石碑还有更多信息。带有文字的石刻,就是通行古今的密码。
后续的发掘中,“福感寺”、“章仇来临”等文字纷至沓来,这让考古人员将目光投向了一座在文献中时有出现的名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易立介绍,福感寺的前身为大石寺,唐代成都干旱,地方行政长官到这里来求雨,每求必应。因此,这座寺庙改名为福感寺。唐代高僧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益州)旱涝年,官人祈雨必于此塔,祈而有应,特有感征,故又名福感。” 唐末宋初,受几次大的战乱波及,福感寺逐渐衰落。
《妙法莲华经》《金刚经》《佛说阿弥陀佛经》……1000多件石刻经版,笔力遒劲,不少文字上还隐约能够看到一些金粉。上百件菩萨像、盘龙碑首、伎乐、天王以及装饰构件陆续出土,足以完善南北朝到唐代的佛教艺术史。出土的菩萨造像,有的只剩头部,但依旧面如满月、安详静穆,一些残存的造像则身披璎珞,只剩一半的天王造像脚踏夜叉、气势威猛。
水井 摄影记者 王勤
佛像出土情况 图据华西都市报
原标题:沉落千年古寺重现 这里仍是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