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一带一路”建设引领新型经济全球化、搭建了国际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四川与全球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合作领域越来越宽广,正加快融入世界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
——摘自十届省委工作报告
在成都成华大道,有一家公司,90%以上的主营收入来自于海外市场,并成功跻身国际知名水泥工程建设集成服务商行列。生存与发展,这家公司走了一条怎样的路?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院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建材院)总经理吴宏总结:我们走了一条狠抓“一带一路”机遇之路。
这条路,让这家公司通过国际竞标方式先后承接了阿联酋、越南、沙特阿拉伯、伊朗、也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和埃及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世界知名水泥企业的投资项目,在中东、中亚、东南亚、南美、非洲、前独联体国家和地区建成了数十个国际水泥工程总承包项目。
新空间
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建材行业迎来“第二春”
成都成华大道,一栋高12层的建筑楼里,吴宏正在忙碌。从他的办公室向窗外看,就是西部最高的建筑锦锈天府塔。工作之余,吴宏偶尔会看向电视塔的顶端,“干我们这行,就是要不断探索、勇攀高峰。”
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成都建材院“走出去”战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2006年,采用成都建材院核心技术、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单线生产能力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线——阿联酋联合水泥公司日产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建成投产,打破了欧洲企业长期对国际大型水泥工程建设市场的垄断局面,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
国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大都是发展中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在进行城市化和工业化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基础建设和房屋建设,无疑为建材行业创造了新商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我国建材行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国家也确实需要我们的技术和装备,是建材行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吴宏坦言,“一带一路”成就了建材行业的第二个春天。
他表示,通过国际产能合作,一方面为我国水泥工程技术、装备及工程系统集成服务提供了更高的舞台,把建材行业先进的技术、装备、管理等放大到“一带一路”更大的市场中,另一方面也促进我国建材行业的供给改革和结构调整,“这是个一箭双雕的事儿。”
新挑战
六条水泥线同时开建 最大水泥项目“四川造”
“一带一路”的相关政策落地后,在取得了一些亮眼的成绩的同时伴随着挑战。
吴宏向记者讲述了一件事儿。2016年,成都建材院签订了埃及一个水泥生产线工程总承包项目,这是目前全球唯一在同一建设场地、同时开工建设六条水泥生产线的EPCM项目,在业内备受关注。“一般在同一建设场地、同时开工建设水泥生产线只有1-2条,而这个项目是六条日产六千吨的熟料水泥生产线,是全球水泥工程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项目。”
吴宏说,这个项目对成都建材院来说,从招标到项目实施,每个环节都充满着挑战。
由于该项目是面向国际招标,通过技术评标委员会逐项打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前两名才有资格进入下一轮的竞标。在竞标的同时,有关的商务条件和要求都会不断变化。进入到最后一轮投标时,埃及方要求压缩项目的建设周期,以往单条水泥线的建设就要24个月,而埃及的这个项目却被要求提前建成,“对成都建材院来说,既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机遇,也是非常严峻的挑战。”
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个业界瞩目的六条水泥线的建设,公司制定了清晰的执行线路图,对每个环节实施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增加效率,目前该项目的进度已超过50%,预计完全能按合同正常履约。当然,在实战中,成都建材院也积累了更多“走出去”的经验。
以往国内企业“走出去”时,工程建设所需的设备材料小到一颗螺丝钉,也需从国内运出,非常耗时。为了节省运输时间,成都建材院进行了属地化采购。至于项目用工方面,越是大型的项目,工人的签证办理及组织就越发困难。“埃及这个项目,土建工人就有八千,如果全是国内土建工人过去,那签证恐怕都得等上好长一段时间。”吴宏透露,GOE项目土建完全采用了属地化大包模式,这样一来既省下了工人的签证周期,还为埃及提供了几千个就业岗位,“这也是我个人的领悟,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时,不仅要输出中国的先进技术和装备,还要履行社会责任,为当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做贡献,真正践行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享便利
蓉欧快铁促发展“一带一路”释放政策红利
成都建材院早已具备完整的水泥工程建设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可提供设备成套供货,但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之前,“走出去”的一大困境就是交通运输问题。蓉欧快铁的开通给成都建材院带来了便利。
从成都青白江集装箱中心站出发、直达波兰罗兹,这条现代货运新通道经过多次提速,目前单程已缩短至10天,而成本也大大降低。交通的便利无疑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助推器。
随着“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和倡议落地,沿线国家逐渐搭建起战略合作平台,以成都建材院为代表的企业接下来在“走出去”时还可以得到不少政策支持。人员方面,“走出去”企业可望与沿线国家互免签证;税收方面,国家之间签订了双边税收协定,避免重复纳税;关税方面,中国已与东盟的绝大多数产品实现零税率;而丝路资金金融政策,解决了企业“走出去”暂时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
数据显示,成都建材院自“一带一路”相关政策落地以来,在逆势中逐步实现了经济增长。2016年至今,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项目的合同额超过120亿人民币。2016年,成都建材院在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百强企业中排名第41,也是同类型企业的最高排名。
对于成都建材院未来的发展,吴宏说,公司把“一带一路”作为下一步“走出去”的主要方向,结合公司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积极拓展多元化工程和环保新业务,加快海外投资步伐,寻求更多的发展商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想玲秦怡
原标题:掘金“一带一路” 全球最大水泥工程项目“四川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