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蒲江雀舌”:从标准化茶园里长出的百亿品牌

2017-06-12 07:14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蒲江长滩湖畔,一段湮没在深山密林的青石路静静蜿蜒。这条布满青苔的茶马古道,记录了蒲江茶叶上溯盛唐的种植、贸易历史。

千年茶艺,世代传承。如今,以“蒲江雀舌”为代表的蒲江茶产业延续了千年的制茶工艺和文化,开启了标准化、品牌化的转型之路。从田间管理到工艺提升再到渠道拓展,消费者手中一杯翠绿光润的雀舌茶,比历史记载中的还多了一分标准品质。

6月9日,成都商报记者赴蒲江考察,进茶园、访茶农、看制茶,揭开“蒲江雀舌”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之路上的经验和探索。

签约高价收购

统一投入有机化肥

唐永良的办公室,放在中式风格的农家乐里,与良峰茶场只有一街之隔。上午,万民村村主任杨仁彬来谈了夏茶的采摘,随后有机肥的卖家也找上门来谈生意,都叫他“唐老板”。其实,唐永良是成佳镇土生土长的农民,他笑称,跟茶叶打了几十年交道,从小伙子做成老头,一直没离开过成佳镇。

23年前,唐永良开始做茶生意,从卖散茶到成立家庭农场,最终在2014年确立了成立公司与农业合作社签约收购茶叶的模式。整座山头3000多亩的茶场,是万民村5个大队160多户农民的土地,农民加入合作社,合作社与公司签约,按照公司的质量要求和种植规范管理田间。采摘后,公司以高于市价10%~20%的价格收购茶叶。

“公司产的茶,是被授权使用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专用标志的,质量绝对不会放松。”唐永良顺手拿起桌上有机肥的资料告诉记者,有机肥由公司统一采购,按农民的土地多少“摊派”下去,保证农民用在地里。“如果农民不按标准施肥,就自动退出合作社,也拿不到价格补贴了。”

标准,还体现在田间管理的全过程。走在茶园里,微坡起伏,松林环绕,翠绿的茶叶间统一点缀着黄板。杨仁彬介绍,这是农民灭虫的办法。“都不打农药了,不除草不打药,不乱加肥料,雀舌是个精贵的茶,农民都晓得。”杨仁彬说,为了掐出雀鸟舌头一般的茶叶,村民们都要选第一批发白的嫩芽,遵守“九不采”原则,当天送往茶厂。村里以前还有1000多亩地种庄稼,现在村民都主动改种茶树,“村民也晓得看长期的效益,茶叶这20多年价格从来没跌过。”仅仅是万民村,有村民的茶叶收入一年突破10万元,去年全村脱贫。

价值百亿

“蒲江雀舌”品牌升值

“农民做农民的专长,公司干好公司的事,你有我有大家有。”收购茶叶之后,如何制茶、售茶就成了唐永良口中“公司的事”。今年2月底上市的雀舌已卖出上万斤,到6月初还有5000多斤的库存。春茶一过,紧接着夏茶毛峰将上,又是一场销售硬仗要打。

唐永良坚持用家庭农场带动采茶旅游的模式来卖茶,这在他考察了我国台湾阿里山地区的卖茶模式后更加坚定。为此,他在茶场修了4000米的步道和几座凉亭,来休闲娱乐的城里人可以深入到茶园体验采茶乐趣,同时回到农家乐后,又能看到手工制茶的传统工艺,杀青、摊凉、理条、辉锅、提香、整形……每道工序都向客人现场直播。

同样采用茶文化观光旅游的还有嘉竹绿茶园。四川嘉竹茶叶有限公司利用2万亩标准化茶园基地核心示范区,建立了一个免票风景区,还借助318采茶节,开发了名为318的雀舌品牌。2016年成佳茶乡获批4A级旅游景区。

“现在的茶叶销售主要还是靠口碑,吸引老客户来体验。”唐永良告诉记者,公司基本不做广告,“走出去”也主要靠政府组织“川货全国行”等展会活动,成都世纪城的新会展中心,他每年至少去3次。当记者提到“电商开路,川货出山”的活动时,唐永良认真地询问,“电商可以让年轻人来喝茶买茶吗?”“放在电商上卖,需要专门设计包装和大小吗?”

蒲江县商务局副局长高杨介绍,“蒲江雀舌”自2008年通过国家质检总局技术审查,被批准为成都市茶界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来,又于2010年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5年成功申报“中国驰名商标”,进入中欧互认地标名录,目前品牌价值达百亿元。从销售来看,85%的产品仍以传统渠道售出,电商仅占15%左右,除了以成都为主的省内市场,在北方市场也打出了一定名气。近年来,省商务厅组织的“万企出国门”活动,蒲江的茶企也在积极参加,去东南亚等宣传蒲江雀舌。

供给侧改革

引品种创品牌

“蒲江茶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主要是从抓方式、调结构、降成本、增效益四方面入手,不断优化蒲江雀舌的品牌价值。”蒲江县农林局杨敏介绍,为保茶叶质量安全,蒲江坚持有机茶园发展,推进耕地保护,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2个百分点以上。2011年,蒲江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近年来,全县茶产品抽检的合格率是100%。

“以前是拿起灰面揉馒头,现在是拿起灰面做糕点,有雕花有造型。”谈到公司的转型,四川绿昌茗有限公司的罗玖宏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在“蒲江雀舌”这个公共品牌之下,企业也在结合自身特色,探索企业子品牌,丰富“蒲江雀舌”的内涵,从老成都茶厂改制来的绿昌茗就是其中一家。许多成都人从小喝到大的“三花”,又重新改良后成为“三花1951”品牌,“很多40岁以上的顾客冲着三花品牌在网上买,都评价说喝的是情怀。”

同时,绿昌茗还引进了福鼎大白等优新茶叶品种,进行小规模种植,与四川农业大学形成合作关系,进行产品研发。在加工端延长产业链,开发不同的加工方式,从红茶、黑茶、花茶等门类上细化推广。

60多年的老品牌,在转型也在坚持。罗玖宏说,由于公司已有10多年的出口历史,早就按照欧盟和日本的标准在生产,当下的国标检测标准是48项,而企业检测是170多项。不变的,是手工炒茶的传统。“现在公司还有10多个师傅在炒茶,在提香环节,需要师傅控制时间、温度,给茶画龙点睛。”成都商报记者 钟茜妮 图片由蒲江县农林局提供

原标题:从标准化茶园里长出的百亿品牌“蒲江雀舌”的供给侧改革之路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