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世人说起成都,最初映入脑海的就是这样的图画。这样的成都,也是老百姓心中向往的成都——窗含西岭千秋雪,说的是空气通透,没有雾霾,在杜甫草堂一眼就能望见西岭雪山;门泊东吴万里船,让人看到繁忙的水系、往来的商贾,一个被水滋润、四通八达的蓉城;两个黄鹂鸣翠柳,则描写了一片绿树成荫、生机盎然的景象。
作为全面推进“三治一增”的具体举措,“治霾十条”“治水十条”“治堵十条”和“增绿十条”一经发布,便引来市民极大关注和拍手称快。不得不说,正是应了老百姓对成都这座城市的喜爱与向往,切中了日常生活“痛点”,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有了期盼。
无需回避,生态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制约成都城市发展、事关市民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其中,空气、水、交通则最和市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感受也最为强烈——空气,目前成都6项空气质量考核指标中有4项不达标,PM10、PM2.5、二氧化氮、臭氧不同程度超标;水,成都地表水水质去年总体呈轻度污染,水质不容乐观;交通,截至今年4月底,成都全市汽车保有量已达424.59万辆,居全国第二,交通拥堵带来了市民出行的困扰。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实施最严格的产业准入和环境保护制度,铁腕治霾、科学治堵、重拳治水、全域增绿,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盛景,让市民“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这一切,体现了“城市的核心是人”的理念。
此次四个“十条”的出台,距离市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不到两个月。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拿出如此力度空前、行动务实、目标明确的诸多举措,也是城市执政者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决心和响应民生呼应的急切。“三治一增”有目标,也有详细措施。
治霾,成都围绕源头治理、分类治理和协作治理,提出了十个方面的47条细化措施,明确要以铁的决心、铁的手段促进成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并提出了今年PM10、PM2.5年均浓度比上年分别下降7.6%、7.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30天以上的目标。
治水,成都不仅将现行治水政策进行了升级,还强化了生产、生活、生态“三水”共治,提出在今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成都第二水源李家岩水库今年内启动大坝主体工程施工。
治堵,成都提出智慧治堵、工程治堵、依法治堵三个方面10项任务,以推进“城市病”源头治理、增强城市交通承载能力、提升全民文明交通素质。将困扰多年的交通拥堵问题放置于城市规划与系统治理、智慧治理、依法治理的框架下,可谓近远结合、标本兼治。
增绿,成都将通过优化提升公园绿化、滨水绿化、道路绿化、小区绿化景观,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环城生态区、第二绕城高速生态带以及以 “一轴两山三环七道”为主体骨架的绿网和天府绿道体系,构建五级绿道体系。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全面推进“三治一增”、落实四个“十条”也是成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大城市病的关键一步。未来数十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成都将进入城市化中后期,人口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如若不尽早加以整治,“大城市病”必然会越来越重、越来越难治,最终会对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影响。成都选择在当下以铁腕重拳推进“三治一增”,不仅能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更将全方位提升成都城市能级、变革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简而言之,就是要让成都生活更舒服、发展更高大上、城市“含金量”越来越高。
窗含西岭千秋雪,这绝不仅是千年前杜甫才能见到的美景。就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那天,成都的摄影爱好者不仅见到了西岭雪山、还拍到了遥远的贡嘎神山。热爱生活的成都人,从来不缺慢下脚步、亲近自然的雅致,而如今,我们最需要的,是共同努力打造美好宜居环境的不懈坚持,是心齐劲足共建幸福愿景的不懈付出。
原标题:蓉平:成都实施“四个十条”让市民更爱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