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国内国际  »  正文

为寻远征军老兵墓 高速工程停工三天

2017-06-22 07:36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编辑: 肖凌霄   责任编辑: 马兰

 

历时73年,王春泉的家人终于再一次收到了他的消息:作为中国远征军39师115团3营的营长,他因劳累过度病故,被葬在云南省施甸县仁和镇热水塘村的一块空地上,墓地的位置恰好处于施甸县高速公路项目的必经之地。为给寻找老兵尸骨留下时间,原本计划经过墓地的高速公路项目特意停工3天。目前,王营长遗骸已被找到,暂存于施甸县殡仪馆。此外,志愿者也在河南太康县找到了王营长的妹妹。

高速停工3天等待挖掘

近日,一篇名为《高速公路停工搜寻营长墓地,看到帽徽大家都流泪了》的文章在朋友圈被大量转发。文中称,6月15日,在云南施甸县仁和镇热水塘村一位村民的带领下,一直关注中国远征军的志愿者在当地发现了一块属于远征军39师115团3营少校营长王春泉的墓碑。

虽然墓碑已经出土,但王营长的遗骸始终没有找到。由于墓地恰好处于施甸县高速公路项目的经过之处,志愿者担心墓地被推土机推掉,特意联系了高速路指挥部,幸运地得到了3天时间。“指挥部负责人曾是军人,得知情况后,立马表示暂停这段路的修建,先寻找营长墓地,但时间不能超过3天。”

随着寻找范围的不断扩大,志愿者终于在挖掘现场找到了尸骨碎片。但由于这具尸骨周围没有任何棺木的遗迹,与村民描述的王营长下葬情况不符,很快就被排除是王营长遗骸。

直到6月17日,3天期限的最后一天,寻找小组才在距离墓碑四五米的地方发现了已与泥土融为一体的棺木痕迹。而随着一个帽徽的出现,大家得以确定,这就是王营长。

据参与此事的志愿者孙春龙介绍,之所以与高速路指挥部沟通,请求对方停工,是因为王营长的墓地恰好在新修高速公路一个高架桥的桥墩位置上,如果继续施工的话,墓地很可能会被破坏。

河南兵长眠云南73年

带领志愿者找到王营长墓地的村民,是热水塘村的李群老人。在他的印象里,村子里的山腰上埋着一位远征军营长,下葬时曾举行过盛大的仪式,棺木也选用了上好的木材。

6月14日,李群老人带着众人找到墓地时,因为时间久远,墓地已经完全被泥土覆盖。好在第二天发现的墓碑,证实了墓地的存在。

碑文保存完好,内容记载得也非常详细。王营长名叫王春泉,是中国远征军39师115团3营少校营长,河南太康人,参战4次,两次立功,于1944年由楚雄接新兵步行返回保山驻地,因劳累过度病故。洪师长、赵团长集合官兵为其举哀,“马革裹尸,素志而死,作异乡孤魂,难怪乎其死后不瞑目也。”

除了去世原因外,碑文中还提到,王春泉毕业于黄埔军校14期一总队。牺牲时,他还有一个9岁的孩子,被寄居在四川迷津。很快,大家在相关历史资料中,找到了王营长的照片。虽然只有一张黑白照片,但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位长相清秀的少年士官。

此后,志愿者在河南太康县找到了王营长的家属。妻子在王营长牺牲后,与奉命前来照顾自己的警卫结婚,但两人均已离世。唯一尚在人世的妹妹,今年也已是85岁高龄,但她说,还是想尽快去云南给哥哥烧炷香。

只有王家的家谱上,还清晰地记录着王春泉从军的事情,只是没有留下牺牲的地点。据了解,王春泉牺牲后,两个弟弟曾前往云南寻找他的墓地,但等到两人去世,也没有找到哥哥的下落。更令人遗憾的是,王营长的儿子也在年纪很小时,因为得病无钱医治而夭折。

散落在各地的远征军

目前,王春泉的遗骸已被收集起来,暂时存放在施甸县殡仪馆内。挖掘过程中发现的另一具不知名的尸骨,将被安葬在施甸县公益墓地。

志愿者孙春龙介绍说,云南省施甸县仁和镇热水塘村,曾是当年中国远征军与日本交战的前线之一。当年许多受伤后来不及撤退的远征军士兵,都被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1942年5月,日军进占滇西,与中国远征军对峙长达两年多时间。其中一部分远征军就驻扎在怒江东岸,并多次渡江到龙陵和腾冲敌占区向敌人发起攻击。但由于敌人占领有利地形,我军伤亡相当惨重。

这些受伤的伤员,原本应该被送回施甸,在后方医院进行救治。不幸的是,有些人未能抵达医院,就牺牲在了担架上。即使被送回医院后,也常常因为救治不及,伤重离世。由于人数众多,这些士兵大多被就地掩埋。他们中大部分都未能留下名字,像王春泉这样留下一块墓碑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孙春龙他们的工作就是,找到这些老兵,“将历史传承下去。”

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阵亡将士遗骸寻找与归葬”项目负责人余浩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寻找远征军遗骸的项目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2015年开始,项目部就开始在缅甸境内开展寻找老兵遗骸的工作。但考虑到当时国内还有不少健在的老兵,基金会的主要工作重心还是放在在世老兵的救助活动中。近年来,随着老兵不断离世,这部分工作较少。今年年初,志愿者们开始在云南施甸县等地陆陆续续地开始了寻找老兵遗骸的工作。

据他介绍,项目的初衷是为了让老兵家属有一个可以寄托哀思的地方。“有一些是墓地被破坏,有一些是家属不知道,所以想通过我们的工作,修缮下墓地,联系到家人,有一个祭拜的地方。”

不止一人能魂归故里

谨慎起见,志愿者专门邀请了西北大学的考古学专家在现场指导挖掘工作。尸骨被挖出后,专家提取了骸骨样本,打算通过DNA鉴定进一步确认其身份。

如果身份确定,王春泉将于今年7月7日再次与家人团聚,虽然已是天人永隔。这位牺牲在异乡的老兵,在时隔73年之久后,终于有了魂归故里的可能。

还有更多的老兵正在踏上或者已经踏上归程。与王春泉牺牲在同一年的刘堃然,是山东蒙阴县人。今年6月5日中午,埋骨他乡73年之久的刘堃然副营长,经过3500公里的长途跋涉,终于回到了亲人的怀抱。

刘堃然,1914年出生,1938年日军占领蒙阴后,他毅然决定报考黄埔军校,并于1939年5月进入黄埔七分校16期就读,1941年毕业后分至71军87师260团。1944年,刘堃然的家人接到信件称,刘堃然在战斗中负伤。但彼时蒙阴正处于沦陷区,家人未能前往,并自此失去联系。1988年,妻子从一位从台湾回来的老兵处得知,刘营长已经去世。一年后,妻子抱憾而终,临终前还叮嘱子女:“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漫长的等待中,家人对刘堃然的思念只能寄托于刘家祖坟里,一副空荡荡的棺材中。直到2015年云南施甸县公安局的一位民警在“重走远征路”时,发现了刘堃然所在第87师260团2营全体官兵为他所立的墓碑。碑文称,为了侦察敌情,刘堃然主动请缨前往,遭敌人射击牺牲。“吾辈后死者未有不为痛惜也,惟有精练部队,坚守阵地,待命反攻,歼此顽寇,以尽职责。”

经过多方协调,今年6月1日,刘堃然的女儿刘贞兰、儿媳类淑英等人几经奔波赶到了怒江边上的墓地,并最终带回了一捧用红布包裹着的泥土。空置多年的棺材,终于等来了主人的英魂。

文/本报记者孔令晗

供图/七子影视

原标题:为寻远征军老兵墓 高速工程停工三天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