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毁前的惠通桥。 强渡怒江。受访者供图(部分为资料图片)
苏泽锦(前)拜祭简少良。
保存70余年的墓碑。
他,作为排副,坚守怒江阻击日军。
他,不幸牺牲,战友将他葬在施甸。
6月,云南施甸县,林木郁郁葱葱。
苏泽锦站在一座远征军孤坟前,泪流满面。20多年前,一次偶然的经历,她与此坟结缘。
坟墓已残破不堪,始终无人再来祭奠。但碑文上的文字,能清晰辨认这位抗日远征军的戎马经历。
1943年,中日两军对峙于怒江两岸,时任远征军71军87师260团1营3连上士排副的成都人简少良,不幸牺牲于此,战友将他埋葬在半山腰上。
感动于中国远征军的事迹,苏泽锦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寻到成都的亲人。
就此,“寻找成都东水井街远征军简少良后人”的网帖在川人朋友圈扩散,云南、四川两地志愿者,接力寻找简少良的家人。
发现
孤坟矗立玉米地
看不出有祭扫的痕迹
连日来,一则“寻找成都东水井街的远征军简少良后人”的帖子,刷爆朋友圈。帖子中,苏泽锦把墓碑上的所有信息,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
“20多年前,一次偶然机会,我见到了这座坟。”6月8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与苏泽锦取得了联系。她说,这座坟位于云南施甸县太平镇乌木村,周围种满了一人多高的玉米,“第一次到这里,它就静静地躺在那儿,看不出有祭扫的痕迹。”
苏泽锦回忆,出于对军人的尊重,她刨开了周围的玉米,以及坟头的杂草,一座墓门残破、充满历史感的远征军墓,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轻轻拭去碑上泥土,“71军、殁于癸未年、成都”等字样显现出来。
“我有家人参加过远征军,所以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很感兴趣。”苏泽锦仔细记录下碑文信息,“他叫简少良,成都人,远征军71军87师260团1营3连上士排副,牺牲于1943年。”苏泽锦说,简少良牺牲后,战友将他葬在这里,并立下此碑。
保护
百姓曾加固墓碑
两年前残墓已重新修缮
“家里爷爷辈的,就有亲人当过远征军。”苏泽锦说,她从小就对抗日战争感兴趣,尤其是家乡云南一带的抗战历史,“第一次看到这个完整墓碑时,心里既激动也很感慨。”
“这样的墓,在滇西一带有很多,大多都是保家卫国的战士留下,有的只有坟堆。”她说,简少良有完整的墓碑,只是“藏”在一片玉米地里,很难让人引起注意。由于担心这处墓地被破坏,她联系了当地文管所、村委会,呼吁村民一同保护。
“墓地处在怒江东岸的陡坡,易遭受泥石流。”她说,当地百姓为了保护这座墓碑,曾自发进行加固,相关部门也很重视。2014年,在多方努力之下,这座远征军孤坟,得以重新修缮,新立了墓门架。
往事
激战炸毁惠通桥
中日两军对峙怒江两岸
“从碑文信息来看,简少良牺牲之时,中日两军正对峙于怒江两岸。”6月9日,全国著名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分析,身在远征军71军87师的简少良,与部队驻扎在怒江以西的施甸一带。
1942年5月,日军攻陷龙陵县城后,连夜占据了怒江西岸的松山。为了防止日军继续深入,中国军队当机立断炸毁了唯一的通道——惠通桥。
而后,凭借怒江这道天险,加上飞虎队、地面部队的配合,成功阻断了日军的进攻步伐,让他们“越过怒江直捣昆明、重庆”的企图,彻底毁在了怒江河畔。
自此,中国军队拉开了反攻日寇的序幕。“最先到来的是71军的36师。”戈叔亚说,之后,71军87师、88师等部队相继赶来。从1942年5月至1944年5月间,两军之间多次有试探性的袭击,“中国军队也在熟练使用游击战,屡次对日军进行骚扰、刺探军情等活动,为大反攻准备了充实基础。”
“1943年8月,简少良牺牲时,正是两军对峙之时。”戈叔亚分析,这位成都籍远征军人要么是在敌我交火中阵亡,要么就在军旅中身染重病离去。
原标题:简少良的亲人 你们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