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大门
《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调查报告(成都地区)》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7月13日透露,《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调查报告(成都地区)》一书近日正式出版。经过来自考古、历史、博物馆等领域专业人员严谨的调查整理,共发现了46处成都地区的三国文化遗存。它们中既有武侯祠这种至今恢宏的名胜古迹,也有的只是留下名字,更多的则是后代为纪念三国名臣、名将而修建的纪念建筑。它们均成为三国文化影响力的直接见证。
A
衣冠庙、洗面桥、桓侯巷原来都是三国“密码”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继2011年至2013年完成了诸葛亮南征路线调查之后,又于2014年7月至9月,启动了大成都地区的三国文化遗址、遗迹调查。历经3年,成果最终结集出版。
调查发现,成都武侯祠最早出现于公元223年修建惠陵时。按照汉代皇家祀制,有陵必有庙,因此汉昭烈庙也就是惠陵旁边的原庙。只是当时的汉昭烈庙还只有神位,没有塑像。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原本在少城中的武侯祠,开始迁至南郊的惠陵和汉昭烈庙旁,此后的上千年里,惠陵、汉昭烈庙和武侯祠再也没有分开。
在武侯祠周边,万里桥、衣冠庙、桓侯巷等名字,都带有深刻的三国烙印。调查组工作人员表示,万里桥原位于浆洗街,跨锦江而过,现已不存,原址已修建起钢筋混凝土大桥。这座桥原本是战国时为李冰所建,但三国时期蜀国大臣费祎出使东吴,曾感叹“万里之路,始于此桥”,万里桥由此得名。
至于同样不复存在的洗面桥,相传三国时刘备每逢年节,都要到郊外关羽的衣冠冢和衣冠庙祭扫。到了庙前就会在此下马洗面整冠,以示尊重,洗面桥由此得名。至于关羽的衣冠庙,如今也早已不存,现在衣冠庙只是一片街区名称。位于浆洗街附近的桓侯巷,也因巷内有传为张飞墓和纪念张飞的桓侯庙而得名。不过,如今桓侯巷仅留街巷名称和桓侯小学内张飞庙的一块残碑。
调查组工作人员表示,洗面桥、衣冠庙、桓侯巷的由来并非一定契合史实,“但它们的出现,表达了后世对刘关张三人的敬仰,以及期待他们死后也能一起归葬在成都的心愿。”
原标题:没想到 成都隐藏了 46 处三国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