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州区龙潭乡柏佛村老樟树农家乐的“四好”标语。
新华网成都7月27日电 7月的乡村,美不胜收。田野间蔬果累累,房舍间鸡犬相闻。成片的食用菌与核桃产业基地蔚为壮观,风景如画,游人来往如织。
这样的场景,出现在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一个普通的小村庄。曾经的贫困村,如今脱胎换骨,使广元市委书记王菲的“小目标”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1个贫困县摘帽、255个贫困村退出、6.78万贫困人口脱贫。”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王菲做客新华网访谈间,畅谈了他的2017年“小目标”。
“脱贫很难,但办法更多。”这是他为广元脱贫攻坚工作下的结论。
广元作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地震重灾区“四区合一”,是四川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底子弱、贫困程度深、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面对重重困难,广元市利州区勇往直前,立下军令状——到9月底,利州全区将实现38个贫困村8126名贫困人口顺利脱贫,有望成为广元市首位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区县。
从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到决心首位摘掉“贫困帽”。利州区的气势就是四川省脱贫攻坚的信心体现。
脱贫宣言虽掷地有声,利州区的底气从何而来?脱贫攻坚,农村是突出的短板。针对农村深下功夫,利州区创新开展了“两扶一树”系列主题活动,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致富奔康的内生动力,为解脱贫攻坚难题提供了解题方程式。
扶贫先“扶志”,治贫重“扶能”,脱贫需“脱俗”。随着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部分贫困户主体精神缺乏、能力匮乏、风尚缺乏,扶不动、扶不起、扶不会等问题日益彰显。“两扶一树”聚焦“扶志+扶能+树新风”,对症下药,让利州区越来越多的村庄发生了变化。
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范家村四组村民方贵先是当地的蔬菜种植大户。针对像方贵先这样诚信文明、有经济头脑、愿意发展产业的村民,该村按照“两扶一树”思路,在解决生产用水、肥料等物资上给予帮助,从而带动全村群众发展蔬菜种植等产业的积极性。
此外,利州区还成立了“两扶一树”知客(知书达礼、能说会道,享有较高威信的乡贤、名流)宣讲队,定期给各村庄开展“两扶一树”宣讲活动,鼓励贫困户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51岁的王布礼因病致贫,在听到其他地方的脱贫故事后,他主动找到帮扶干部,表明发展意愿。现在,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王布礼发展起了土鸡养殖,并加入当地合作社。
截至目前,在“扶志”上,该区组织贫困村党员干部考察学习460余人次,172名村组干部成为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建成贫困村文化室、文化广场各33个,农家书屋191个。
在“扶能”上,组织1690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劳务技能培训,培训技术人员410名,同步开发贫困村公益性岗位241个;开办农民夜校54所,累计开展农技培训、科普活动230余次450余学时,受益群众近3000人。
在“树新风”上,举办专场报告会216场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108场次,在54个贫困村普遍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大力倡树文明村风民风,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两扶一树”活动的开展,让贫困户们经历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自我脱贫的机制形成,加上产业脱贫的外部支持,让利州区决战脱贫攻坚“最后一战”底气十足。
“今年我家脱贫,是绝对莫问题的!”7月20日,利州区白朝乡魏子村2组贫困村民袁格茂自信满满地称,他今年共种植金耳4000段、香菇30000余袋。不仅注册了家庭农场,还加入“山农”种植专合社,目前仅金耳一项收入就近3万元。
这只是利州通过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脱贫的一个缩影。
产业始终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更是百日决战重中之重。利州区立足区位优势,鲜明提出了全域以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业,来引领绿色果蔬种植业和生态养殖业的“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如今,核桃、食用菌、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产业呈裂变式发展,核桃果变成了“金蛋蛋”,食用菌擎起了“顶梁柱”,农家乐铺出了“致富路”,形成“全域乡村旅游、规模林下种养”的扶贫产业格局。
美好的生活不会从天而降,脱贫致富终归是要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两扶一树”扶起了群众创造辛福生活的希望,扶出了广元首位脱贫“摘帽”的利州底气。(吴晓)
原标题:“两扶一树”——广元首位脱贫“摘帽”的利州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