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国内国际  »  正文

六成进口洋垃圾企业涉环境违法 多家企业已停止进口

2017-08-01 07:23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环保部从地方抽调420名环保工作者对全国22个省的1792家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开展环境违法行为专项检查。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跟随第53检查组走进使用进口废物加工利用的企业。

案例

老板找不到危险废物仓库电灯开关

“里面是否有活性炭?”

7月25日下午,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某塑料厂,环保部打击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第53组组长、广西梧州市环境监察支队副支队长卢文指着厂房门外的一处废气处理装置问工厂老板冯某。后者立即表示,“有,那肯定有,为了装这个花了二十万。”随后,检查组要求打开装置进行现场检查。冯某带着一名工人爬上梯子,两人合力用扳手拧开螺丝钉,掀开遮罩。

然而,检查人员爬上梯子认真核对,发现里面活性炭很少,废气可从活性炭装置进口直通出口,活性炭装置形同虚设。

几分钟前还信誓旦旦的老板顿时涨红了脸,为掩饰尴尬,他转头指责下属,“我让你们搞好你们不搞”。在天气预报显示实时温度为41度的嘉兴,他身上的热汗和冷汗一起冒了出来。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环保部从地方抽调420名环保工作者对全国22个省的1792家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开展环境违法行为专项检查,这便是其中的一幕。近日,北青报记者跟随第53检查组走进使用进口废物加工利用的企业。

该废气处理设施中没有按要求充填活性炭的问题被当场查出后,老板百口莫辩。检查组人员在现场进一步检查后发现,厂区内也没有堆存未使用过的或废的活性炭。检查组要求该企业出示的危险废物台账记录显示,该企业于2015年购买了1.5吨活性炭,2015年至2017年5月累计更换了1吨活性炭, 2017年7月5日转运了0.97吨废活性炭之后,没有再更换或者转运活性炭的记录。“该企业涉嫌挤出压延工序生产时不正常运行废气污染防治设施或非法转移危险废物。”检查组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

检查时,该工厂除挤出压延工段停止生产,其他生产工序正常生产。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厂的生产设施较为简陋,厂区环境较差,清洗废水随处可见,跑、冒现象较为严重。多位工人正在把废塑料放入粉碎机,随后把经粉碎的碎片装进大号的编织袋。在塑料包装袋堆积如山的一处厂房内外,检查人员闻到刺鼻的气味。

除此之外,检查组还在这家企业发现不少环境问题。在危险废物仓库,老板竟然找不到灯的开关,他用手机自带的手电筒为检查组照明,小小一束灯光下映照的小房间内只有3个覆盖污渍的油罐放在墙角。“老板,我问你,油罐破损后怎么处理?”检查组人员问。老板支支吾吾半天,声音微弱地说,“这个……一般运进来的都是好的”。检查组指出,废矿物油等危险废物贮存库没有堵截液体泄漏的围堰和收集装置,存在废矿物油泄漏的环境安全隐患。

当检查组要求企业出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时,老板惊慌失措地让下属到办公室去拿文件,下属却犹疑表示不知道这份预案放在哪里。最终,检查组查明,该企业尚未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且未向当地环保部门备案,没有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

“在检查中,依然有部分企业像这家企业一样环保意识淡薄”,检查组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此前检查桐乡福利造纸厂时看到,废纸原料、废渣堆场渗滤液收集池旁有一个未采取防渗措施的坑塘,离河道仅3米之隔,坑塘内存有5立方米黑色的高浓度渗滤液,渗滤液收集池内有水泵及软管连接至该处渗坑,“光天化日下敢这样做,性质恶劣,根本没把环保法放在眼里。”

走访

每次检查都是与违法企业斗智斗勇

好几天不下雨雨水井却有水流

不过,检查组也告诉北青报记者,相比于这些企业“光明正大”的违法行为,一些企业采用的违法手段则更为隐蔽。据检查组人员介绍,前期检查中发现嘉兴市众兴塑业有限公司、嘉兴宏达包装科技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通过暗管或软管将不许外排的生产废水排到厂区内雨水管网,从而直接排放到外环境。“因为很多管道都是在地下,所以这样的违法行为单纯靠走马观花似的检查是很难发现的”。

比如在本次针对嘉兴市众兴塑业有限公司违法行为的检查中,检查组人员通过对厂区内循环水冷却池的检查,发现该企业通过软管向冷却池补充大量的水,而环评的要求是冷却水循环使用不外排,根据水量守恒的原则,存在冷却水外排的可能。随后检查组对厂区内雨水井展开进一步排查,发现其中一个雨水井中有水流动的情况,“好几天不下雨,这雨水井还有水流,这不科学”,于是检查组人员通过调查并确认,雨水井中的水流就是该企业通过暗道排放的冷却水。在检查组人员看来,每次检查都是与违法企业之间的斗智斗勇。

仅查验台账就花费整个上午的时间

“除了现场检查以外,企业出示的各类台账也是检查的重点”。

次日(7月26日)上午,检查组来到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的富达化学纤维厂。同每次检查一样,他们到达企业的第一项工作都是检查台账。据检查组人员介绍,“专项行动要求严格对照环评审批等文件,核查企业是否具备环评审批、环保验收、排污许可、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等相关手续,检查是否存在批建不符等行为。”

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摆在检查组面前的是大量的文字资料,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竣工环保验收手续、环境监测报告、企业环境保护报告、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入境货物通关单、进口废物经营情况记录簿及报表、排污许可证、危险废物转移单、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及管理计划、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管理台账等等,数量近40册。他们根据事先的分工,四名成员查看环评审批、环保验收、环境监测和排污许可等资料,三名成员检查企业环境保护报告、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进口废物经营情况记录簿及报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台账记录等,分头开始工作。

在富达化学纤维厂,他们仅查验台账就花费整个上午的时间,每个人的笔记本上都清晰地记下企业的基本信息、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待会儿现场检查的重点。

从台账发现疑点在现场检查中核实

“看了这么久,当然是发现了问题”,检查组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环评要求企业排放废水总量控制指示为4231吨/年。但是,通过计算企业2016年全年及1-5月的污水处理缴费发票得出,该企业2016年全年废水排放量为35407吨,2017年1-5月废水排放量为13989吨,均超过了企业的废水总量控制指标,这种行为涉嫌超总量排放水污染物。在看台账的过程中,检查人员不仅使用计算器抽查企业提供的数据是否准确,还会询问企业负责人相关情况,以看他们的回答与台账是否一致。

“对于一些从台账中发现的疑点,我们不会直接告诉企业,而是会在之后现场检查中再加以核实。”看完台账后,检查人员随即走遍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检查生产原料、中间物料及废渣是否露天堆放或者贮存场所是否规范,监测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有没有弄虚作假,废气、废水、噪声排放指标是否达标等等。

“我们查出问题如下……”在检查完成后,检查组成员将各自发现的问题在组内沟通交流后向企业反馈。整个过程中,企业负责人始终神情严峻、眉头紧皱,一位试图辩解“环评中给的废水总量太低,企业有自己的难处”,另一位则一边听一边做笔记。

反馈

对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式管理

除了嘉兴,第53检查组此前已完成了对浙江省湖州市、绍兴市和舟山市的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的检查工作。

在24天的时间里,他们总计检查了34家企业。其中,废塑料企业23家、废纸企业7家、废船及废五金拆解企业4家。检查期间,正在生产25家,停产8家,关闭1家,共发现18家企业存在38个环境违法行为。截至2017年7月26日检查结束,检查组检查的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和舟山市等地方环保部门对12家企业的23个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立案、已下达16个行政处罚告知书。

根据环保部网站7月30日通报显示,截至7月29日,打击进口废物加工利用行业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现场检查工作已基本结束,共检查企业1792家,对1074家企业提出立案处理处罚建议,占检查企业总数的60%。

这次异地交叉、属地配合的专项行动,也得到了当地环保部门的支持。

当地环保部门的执法人员全程陪同检查组检查。在开头的案例中,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当检查组发现问题后,同在现场的嘉兴平湖市环保局执法人员立即采取行动,第一时间对现场拍照、固定证据、在执法平台上传问题,随后展开进一步调查。

嘉兴市环保局局长曹建强直言,借检查组开展专项行动的机会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特别是对整治无望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

嘉兴市环保局总工程师李健忠介绍,检查组离开次日,嘉兴市环保局立即召集全市各县(市、区)环境监察、固体废物管理分管局长和主要负责人会议,对整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涉及到有进口废物利用加工企业的县(市、区)都成立整改领导小组,制定了整改计划。“对检查组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式管理,解决一个,销号一个;对查实的环境违法行为要求三天内立案调查,七天内下达行政处罚告知书;对整改项目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要求企业立即整改,对一时整改不了的必须制定整改计划,承诺整改时限,确保整改到位。”

发现

多家企业已停止进口洋垃圾

洋垃圾的问题近来引发关注。4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由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明确今年年底前,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北青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这些政策对不同企业带来的影响不同,各个企业的应对策略也有差异。

在嘉兴市南湖区一家专业生产PET瓶片、PET塑钢带的企业内,该公司负责人指着车间外面用相应型号的袋子装满了废塑料、打碎之后的废塑料颗粒和已经加工生产出来的塑料原材料,向北青报记者介绍,该厂原材料主要从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进口,“500美金/吨的价格低于国内市场7000人民币/吨”。谈及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政策,他表示已停止进口,今后或将PET的生产线转移到国外原材料产地就地生产。

南湖区某化纤厂每年有约50%的原材料来源于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和坦桑尼亚等国家。该厂目前已经停止进口废塑料,还剩下500吨原料尚未使用。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全部使用国内的原料。从国外进口原料本来就有周期,有时候可能一两个月运到国内的时候反而变成国内的价格比较低,以后不用考虑这个问题。”

与以上企业不同,位于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某大型造纸公司每年从国外进口的废纸并不多,该公司董事长告诉北青报记者,去年该厂进口的废纸有两万吨,约占该厂原材料的4%。“主要是从日本和美国进口的,日废清洗地比较干净,美废的优点是纤维长,造出来的纸延展性好”。据他介绍,禁止进口废纸基本不会对该厂产生影响,一是因为该厂进口的量较少,二是因为随着造纸工艺的进步,利用国内的废纸同样能生产出质量相当的牛皮包装纸。

对于未来,多家企业负责人认为,随着洋垃圾逐步停止进口,国内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无疑将变得更为重要,这将促进国内的垃圾分类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升整体垃圾分类水平,建立完善的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体系。

本版文并图/本报记者 邢颖

原标题:六成进口洋垃圾企业涉环境违法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