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神秘石鼓 曾在大慈寺避难
虽然《国家宝藏》并没有来自四川的博物馆,但第一期节目中的“石鼓”与四川有着道不尽的缘分。在故宫文物南迁的过程中,石鼓曾在成都和峨眉两地“避难”长达8年。
“石鼓”是一组十个馒头状的花岗岩刻石,每个直径约1米,重约1吨。十座石鼓外形相似,上窄下宽,形似鼓,因此得名。它是最重要的金石学石刻遗物,上刻着文字,后世称为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状若“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人称当今汉字的“祖宗”。唐代韩愈曾专门为其上书请求妥善保存,近代的康有为曾誉其为“中华第一古物”。
1933年日军威胁北平,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力倡石鼓等重要文物南迁南京。1937年,因日军空袭,石鼓辗转徐州、郑州、西安、宝鸡、汉中来到成都大慈寺。储存地点,是马衡亲自选的。因寺内僧众多,不好安置,便采取借用的办法,由故宫出一部分安置费,文物就存放在大慈寺的大雄宝殿和藏经楼的一楼、二楼。每个重达1吨的石鼓,储存在大慈寺藏经楼的一楼。当文物来到成都后不久,成都也开始遭受日机空袭,大慈寺附近的春熙路、盐市口也曾遭到轰炸。
眼看成都也不安全,马衡再次决定将北路文物继续转移至峨眉山。汉中文物转运成都的首批出发时间是1938年5月,最后一批运离成都前往峨眉是1939年6月。因此,文物在成都长达13个月左右。
石鼓被运抵峨眉之后存放在武庙。当年故宫峨眉办事处主任那志良所撰《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述及:“石鼓自南京运到宝鸡,就由我保管。后来运到峨眉在武庙库房西配房中存储了它们,我就在这配房中辟一小室居住,整天看着石鼓,临写石鼓文,搜集石鼓资料”。
抗战胜利后,南迁文物迁回南京。蒋介石在撤退之时,将国宝文物大量转运至台湾。已被送回北京故宫保管的石鼓,也运抵机场。但临近起飞时,飞行员却报告说,飞机严重超载,无法保证飞行安全。一行人再三商讨,决定将这10面石鼓留在大陆。这才有了今日的故宫石鼓馆。
国家宝藏与成都的缘分
在这27件文物中,也有几件或多或少与成都有着难解之缘。
越王勾践剑
湖北省博物馆此次参加《国家宝藏》的三件器物中,越王勾践剑曾经出现在去年的“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上,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反响。
越王勾践是卧薪尝胆故事的主角,流传至今。越王勾践剑剑身布满菱形暗纹,剑格两面分别镶嵌蓝色玻璃和绿松石,而剑身近格处刻有两行八字鸟篆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证明了它的身份。虽然历经了2400余年,但仍然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削铁如泥。
当时,展示越王勾践剑的展柜前被参观者挤得水泄不通,由于实在是太受欢迎了,原本湖北省博物馆只答应借展两周,结果后来经过沟通和协调,又同意延迟一周归还。勾践剑在成都,还真是享受到了万人膜拜的高规格待遇。
妇好鸮尊
河南省博物馆的三件文物中,来自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鸮尊也是一件了不得的精品。妇好应是商王武丁之妻,她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文武双全的女将军,生前,她曾参与国家大事,主持祭祀,还带兵征伐过羌、土方等方国,颇具传奇色彩。
妇好墓是唯一未被盗掘的商王室成员墓葬,墓中出土了铜器、玉器等近2000件随葬品。其中铜器468件,更有105件铜礼器上铭刻“妇好”或“好”字,是唯一能与甲骨文相印证而确定其年代与身份的商王室墓葬。妇好鸮尊就是其中一件,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造型实用、纹饰精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玉汇金沙——夏商时期玉文化特展》最近在成都举行,有大量出土自妇好墓的珍贵玉器都在这里展出。
玉琮
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玉琮也将亮相《国家宝藏》。玉琮,是一种外方内圆的玉器,是古人用于祭祀神祇的礼器。这件玉琮来自良渚文化,因为体积质量最大,纹饰也最为精细复杂,被称为“玉琮王”。该玉琮重6.5公斤,高8.9厘米,上射径达17.6厘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玉琮。
金沙博物馆“镇馆之宝”中的十节玉琮也是良渚文化精品。金沙出土的27件玉琮中,仅有这一件被确认是良渚玉器,比起金沙遗址的其他文物要早1000多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恩湖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闫雯雯
原标题:国家宝藏上综艺 个个都是“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