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察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院长、教授 陈光:
重塑经济竞争优势是成都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选择
“2017年成都交出了一份令人欣慰的亮眼‘成绩单’,经济发展仍然在全国保持靠前的位置,其中也能发现两个值得关注的变化。”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院长、教授陈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7年成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89.39亿元,比上年增长8.1%,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说明从横向比其增长速度快一点,而与成都自己以往的发展比较,它的发展也处于增长状态。”
陈光接着指出,2017年成都经济发展还有一个亮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374.8亿元,突破9000亿元大关。“可以预计的是到2018年成都高新技术产值总量将达到万亿,这也体现出成都经济的发展结构有很大变化,新经济在全国的比重有明显上升,已经处于全国新经济‘第一方阵’即将入门的重要关口。”陈光说。
“当前成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即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向创新驱动转变过程中,新经济就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看来,新经济是新技术、新要素、新模式造就的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发展形态。所谓‘新’是相对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本质上新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也可说是以创新驱动型经济形态,它代表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未来。”陈光说。
他同时注意到,成都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并提出到2022年新经济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等目标。“未来伴随整个城市的战略转型,要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实现经济‘变道超车’,重新塑造经济的竞争优势,是成都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选择。”陈光说。
他建议,继续聚焦促进六大新经济形态,着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同时培养一批在行业具有引领作用和影响力的产品以及独角兽企业,“重要行业中的独角兽企业的出现对于新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陈光指出。
此外,他建议要有一套政策保障和要素供给体系,政策保障包括如人才、资金、技术等的不断突破和优化。陈光认为,新经济发展不光需要有目标和设计,还要有要素,特别是人才、技术等要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在体制机制上有突破,因为要素供给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突破以盘活。”陈光表示,有要素不见得就能被激发,比如如果有人才没能激活人才的发展热情,有技术却将其闲置不能被高效利用等,所以特别需要体制机制变化带来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结构变化和结构成长,以激发要素活力促进发展。
此外,陈光特别提到,新经济的发展特别需要“企业家精神”,敏锐、前瞻、冒险、超越。敏锐于新兴技术的价值实现和全球相关市场信息的俘捉;前瞻于未来颠覆性商业模式的当下准备;冒险于他人尚未涉足之领域;超越于现实“红利”、资本逐利的基本格局,集成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等要素,在国际产业生态链的视野中打造新经济形态,着力发展有国际或全国影响力的品牌产业、产品。
记者手记
新经济助力成都经济“画”出完美曲线
刚刚过去的2017年,成都经济年度成绩单依旧亮眼,经济增长动力不减的背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强势助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消费持续升级,全面开放纵深推进,绿色发展持续深化,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从一组组的数字曲线中,我们可以看到,成都经济动力澎湃。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9000亿元
新经济成为成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新登记市场主体46.4万家,增长42%。新增科技型企业2万家,增长55.0%,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71家,增长17.8%,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374.8亿元,突破9000亿元大关。回顾成都交出的这份2017经济“成绩单”,我们不难发现,新经济正当之无愧成为成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个个具备引领性的创新成果,离不开一个个小微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突破;一个个小微企业的创新突破,离不开成都这片新经济成长的沃土。新经济的“成都速度”背后,是政企学研整个生态体系的精诚合作。2017年,成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支持新经济发展的18条具体措施,聚焦“六大形态”,构建“七大应用场景”;出台“人才新政十二条”,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青年人才落户超过11万人,引进国家“千人计划”38人。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260家,面积1654万平方米。
成都,已然从一个旅游休闲城市,逐渐成为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成都,由此也多了一张新经济名片。
新经济的亮眼成绩背后
呈现出经济增长“质优速稳”新气象
窥一斑而见全豹,新经济的亮眼成绩,展示出成都经济增长呈现“质优速稳”新气象。自2014年成都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正式迈入万亿“俱乐部”后,近年来,成都经济持续稳步向前,中国经济中的成都力量愈发强劲。
2017年,成都召开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出台“产业新政50条”,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从2017经济“成绩单”中可以看到,成都现代产业体系正加快构建,产业新政成效初显: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8.1%,拉动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增长26.8%、16.8%、36.4%。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9%,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2%,拉动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
在中铁轨道高科技产业园,四川城际轨道交通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凭借一支科研团队的力量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质性的产品,打破了动车组关键零部件国外垄断的格局,并将自己的产品——国产化轴端接地装置应用在去年6月首发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上,“复兴号”上于是有了成都“智造”;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成都数之联科技有限公司已经计划2019年登陆创业板,并且已经为阿里巴巴、腾讯、中国联通、工商银行、五粮液等众多知名企业服务,这家由大学教授创办的大数据公司,已经摸索出了大数据发展的“成都模式”……
无数优秀的微观企业,共同构成了成都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力军,成都经济也因此呈现出“质优速稳”的新气象。
除了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2017年的成都经济,还有许多亮点:消费持续升级,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全面开放纵深推进,外资外贸大幅增长;绿色发展持续深化,“三治一增”成效显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良好开局。
2017年,我们已经向中国经济交出“成都答卷”,数字曲线中的成都经济动力澎湃。2018年,我们对于成都经济的未来,则有着更多期待。
本报记者 李艳玲 温珙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