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成都奋力推进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建设纪实(2)

2018-02-12 07:04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王雪意   责任编辑: 马兰

“花开玉林”,是成都探索特大城市治理的一个缩影。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成都以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为抓手,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健全市、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四级联动体系,实现了各领域党建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2月10日,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网络微视频《人民领袖》,在微信朋友圈火热刷屏,温江区涌泉街道社治办主任易会琼也拿着手机看了好多次。

“总书记说,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易会琼心里默默想着,我作为社区工作者,就应该跑遍所有社区的家庭,挨家挨户去了解群众具体有哪些需求。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上海基层取消了招商引资职能,心无旁骛,也就有了更多精力做好服务。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

对总书记的这份叮咛,在去年9月全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后,易会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实践。

以前,工业园区是她每天必去的地方。而如今,她每天必去的地方,变成了群众堆里和居民家里。

以前,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分散”在大大小小40多个职能部门中。对于基层群众而言,这样的“分散”,有时会不怎么帮得上忙。而社治委成立后,全市启动以城乡社区发展治理“1+6+N”配套文件为核心的顶层设计,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优化调整、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等。近3年来,成都先后投入25.5亿元,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同时,启动市民云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整合各类政务APP和信息平台的服务资源,推动实现政务、社会和生活服务“一号通”。引导多元主体深度融入社区治理和服务,通过资源整合、协调推进、督促落实,共建共治共享,让一项项民生实事更贴近基层,更好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对易会琼和她的同事们而言,卸下了身上的经济负担,“轻装上阵”,却不意味着工作任务的减轻,大家反而比从前多了几分特别的紧张。“群众需要什么?正在急什么?盼什么?”这些问题变成了他们每天头脑里的“弦”。

因为每天都和群众打交道,易会琼和同事们对半年多来悄悄发生在小小社区的这种品质之变,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让基层工作人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想法、更多的实干、更多的贴近,就能让基层群众感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惊喜。

这其实就是成都探索成立社治委的初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通过强化体制创新,成立市县两级社治委,成都正透过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小切口,探索出一条特大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新路子。

随着乡镇街道转变职能,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职能,许多颇具代表性的尝试和创新,纷纷涌现——为了解决新修建楼盘居民“买菜难”的问题,成华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区纷纷建起便民疏导点;青羊区建立市民评议与项目验收挂钩制度,引导群众对“五大行动”项目进行实时监督和就地整改,将玉沙路社区20余个老旧院落改造提升方案交由居民审议;郫都区在全域开展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目前已打造11个“可食地景”,吸引了2万余户家庭参与……

这样的尝试和创新,是成都在社区发展治理中,大力实施“五大行动”的一个个缩影。

曾经,五花八门甚至奇葩的各种证明让群众叫苦不迭。去年,成都取消各类证明298项,仅保留15项。这个被称为“最大力度”的减证便民行动,让群众少跑腿,给基层组织减了负。按计划,今年,全市乡镇和街道还将进一步加快推动社区回归服务职能本位,持续开展社区减证便民行动,全市行政机关证明事项拟减少到仅保留12项。而为了让群众只跑一次,成都还将“互联网+政务服务”“微党校”延伸到基层社区,大力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

市民丁娟便是这项行动计划的受益者。去年年底,她因为变更营业执照,需要开具“住所(经营场所)证明”,电话咨询社区工作人员需要带的证件后,她来到武侯区簇锦街道锦城社区。在核查资料后,工作人员马上就给她盖了章,并将她所提供的资料上传到全市社区公共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工作人员告诉她,以后,这些资料都可以通过这个信息平台实现全市共享,下次再要开证明,已提供过的材料就不用再带来了。

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城市的核心是人”的价值取向、“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的科学方法、“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实现路径、“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的鲜明导向……沿着特大城市社区发展治理的科学路径,成都正加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不断夯实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底色,努力让“生活城市”享誉世界、别样精彩。

积极回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家住合江亭的张航,幸福来得如此简单,Air Jordan亚洲最大旗舰店在成都开业给了他一直梦寐以求的幸福。满足新需求,发展新零售,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成都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把生活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

家住合江亭的张航起了个大早,他需要去一趟成都IFS帮朋友买鞋,然后再赶紧给朋友寄过去。对于热衷运动的AJ粉张航来说,Air Jordan亚洲最大旗舰店在成都开业给了他一直梦寐以求的幸福。不仅可以“紧盯”最新款,还可以亲自到店试鞋。

幸福来得如此简单。张航的故事,是成都满足市民对国际时尚新潮追求的一个缩影。

而成都这座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城市,也吸引来众多国际时尚品牌和企业寻求商机。2017年11月7日,香奈儿2017/18早春度假系列发布会;8日,第七届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接踵而来;11日,中国科幻大会又将“科幻之都”成都推向聚光灯中央……

从3C领域到互联网领域,从时尚领域到科幻领域,一周之内,四场行业大会落户成都,它们的共同选择并非偶然。专程来成都参加香奈儿新品发布会的法国著名当代表现主义艺术家让·米歇尔说,香奈儿选在成都举办展会,是品牌与城市的互动,说明了成都独特的气质。

而在寸土寸金的春熙路核心商圈,有一个公共空间完全与钱这个尺度无关,如地下藏经阁一般的巨大实体书店“方所”,在成都开业第二年就达到盈亏平衡。这除了经营有道外,更源于这座城市对精神营养的欣赏水平和汲取能力。《2017—2018中国实体书店业报告》显示,2017年成都书店数量已达到3463家,继北京后位居全国第二。今年1月,成都更因此荣获“2017中国书店之都”的重磅奖项。

为了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上研二的李强读的是西方文学史专业,这几天来成都访友,恰逢成都博物馆新年大展《文明的回响:来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宝》,“赶上了好时候!”李强连连感叹。他在网上查到,成博大展一向火热。赶早前来,成博大门外观众已排起长龙。5个小时看完展,他由衷地开始羡慕起成都的好友在家门口就能轻松看大展。

源于中华文明,成长于巴山蜀水的天府文化,已然成为成都一张享誉世界的城市品牌。天府文化研究院高质量研究成果不断推出,《天府文化》杂志成为彰显天府文化特质和成都优雅时尚生活方式的城市首席读物;第六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天府文化周、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中国网络视听大会、金砖国家电影节、成都创意设计周等文化品牌活动接连举办;天府文化频道、天府文化社区讲堂、天府文化传播中心接连创办;596处文物保护单位纳入全市控制性规划项目。成都更在去年成为世界文化名城论坛第34个成员。

成都因天府之国享誉天下。新时代赋予了成都立足新方位、开启新征程的新使命、新任务。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成都主动加压,建设美好生活,创新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把生活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正是因为如此,网友曾大呼,错过了上一个深圳,现在可不能再错过成都了。

“我看过一个调查,应届毕业生选择就业城市魅力排行榜,成都第一。”一位把位于北京、深圳等地的总部管理和服务部门整体迁到成都的企业家说。

吸引企业和毕业生的,是成都优雅时尚、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和不失便捷服务的生活环境。

当前,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以市民需求和感受为导向,成都科学布局社区优质生活服务圈,发展社区新零售服务体系,建设社区集成化智能服务终端,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

全市首家“市民驿站”,位于猛追湾街道望平社区玉双路24小时红旗连锁店内。多台自助终端设备,可提供政务服务、生活服务、金融服务三大类服务,涵盖办理生育登记、社保电子证明打印、纳税申报、公积金查询服务、火车票售取……如今,这个市民驿站服务事项种类已经从最初的60项增加到了118项。

统计显示,目前我市品牌便利店已突破4500家,其中24小时便利店超过400家,已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便利店服务体系。

市民汪梦对盒马鲜生的到来期盼已久。在店里的自助收款机上,打开APP快速付款,对于这一程序汪梦十分熟悉。还有“苏鲜生”“永辉超级物种”“天猫超市”……新零售项目脱颖而出。越来越好的投资、消费环境,让越来越多的零售业看好成都。统计显示,2017年全市新开零售企业达19家,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03.5亿元,同比增长11.5%,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在副省级城市中总量与增速均居第二位。

西晋文学家左思曾在《蜀都赋》里记录下了成都的商业繁荣,“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都人士女,袨服靓妆……”从历史长河中走来,成都的商业魅力愈发显现。2017年11月16日发布的中国消费升级指数(NECI指数)显示,当年10月成都以100.9的指数录得超过上海,位列城市服务消费升级指数第一名,获评“年度推荐消费升级代表城市”。

成都迎来了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特质鲜明、竞争力强的生活性服务业新体系。智慧服务、体验服务、定制服务、共享服务、绿色服务、跨境服务……已经成为成都人生活的关键词。2017年,成都跨境电商发展迅速,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大幅增长,并在推动与“一带一路”建设衔接上取得进展,前11月实现进出口总额3616.8亿元,同比增长50.3%,增速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二位;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超50亿元,同比增长约117%;网络交易额19310.23亿元,同比增长26.22%,稳居中西部城市首位。

全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大会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精准契合城市功能定位、积极回应市民美好生活需要,全力打响“成都休闲、成都创造、成都服务、成都消费”四个品牌,积极建设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高标准打造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建成城乡居民和国内外来蓉人士各得其所、乐享成都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

舒适便捷、张弛有度、优雅时尚的成都生活魅力进一步彰显,“生活城市”正逐渐成为成都最响亮的金字招牌和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高标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41岁的肖女士临产时突发“就像飞机失事”那样罕见、生存可能性极低的羊水栓塞,千钧一发之际成都各级医疗机构联动急救,从死亡线上拉回了危重产妇;市民李女士怀孕后签订了电视医生服务,在家就能远程问诊、咨询……除了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成都还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民生福祉驰而不息增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十大民生工程”,成都每年的必答题。便利交通出行、提高市容环境质量、促进就业创业、帮扶困难群众、改善教育医疗条件、加强养老服务、保障食品安全、改善居住条件、实施文体惠民、推进便民服务……一桩桩、一件件,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发生在身边的太多变化。

去年9月30日,一场紧急抢救,牵动了全城市民的心。

41岁的肖女士临产时突发罕见羊水栓塞。有专家形容:“羊水栓塞,就像飞机失事,发病率极低,一旦出现,生存可能性极低。”千钧一发之际,武侯区三医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3分钟内,产科、儿科、麻醉科、内科、检验科、血液科组成的抢救团队迅速投入抢救。

与此同时,设在市卫计委妇幼处的市产科急救管理办公室多次调集权威专家,妇科、产科、ICU等多学科市级急救专家组火线增援现场。医院之外,救护车来回奔波于各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将药物、血液送往手术地点。一条生命通道,在早高峰时段迅速打通。经过近百人的努力,终将危重产妇从死亡线上拉回。

这样的急救,在成都这样一个特大中心城市并不少。据市卫计委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共承担产科合并症、并发症急救6258例,新生儿急救1840例。

这只是成都全力推进“健康成都”战略的一个方面。市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三大健康指标中,全市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9.33岁,较“十二五”初期提高2.31岁,位居全国前列;到2020年将达到81.61岁。这意味着,在“健康成都”建设过程中,成都人的寿命更长,生命质量更高。

在基层,还有家庭医生的医疗服务打通老百姓看病就医的“最后一公里”。不久前,家住水杉街166号的李女士怀孕33周了。和很多准妈妈不同的是,她刚怀孕就签订了电视医生服务,在家就能远程问诊、咨询,“这样避免了经常请假去医院,也规避了路上的风险,非常方便。”让李女士赞不绝口的家庭医生,是锦江区推出的“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新模式。而在农村,被评为“2017年度成都市优秀家庭医生团队”的天府新区白沙卫生院俞赟家庭医生团队,为了方便群众看病,想出了很接地气的办法——和茶铺老板协商定为医疗点,还免费上门为瘫痪在家的残疾人提供健康教育、医疗服务。截至2016年,成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7%,远远高出当初的预期目标值,而根据规划,到2020年这个数据将达到50%以上。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家门口就医的便捷性,正是“健康成都”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注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体现在一个个民生“小”坐标中。除了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成都还努力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作为全国首个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副省级城市,成都加大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好球!”傍晚,都江堰中学的操场上,一群生龙活虎的高中生正挥汗如雨赛着球,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在不远处望着这些青春的身影,不由自主地拍手叫好。这位老人叫余业果,是成都第一批“常青树——名优退休教师下乡兴教计划”的退休老师。有24年校长生涯的余老选择再次回到深爱的教育岗位,开启了新征程,穿行于农村学校之间,深入到课堂之内,投身到教师之中。每年,都有一批像余老一样的“常青树”播撒入成都最需要他们的土壤里,助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为整体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成都还实施校长、教师跨校流动、城乡交流。每年从城区选拔40名校长到农村学校任职,同时从农村学校选拔40名后备干部到城区挂职锻炼……一系列举措,使农村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同时,大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2017年全市新建幼儿园160所,新(改、扩)建中小学60所,增加学位共9万个。今年,将开工建设幼儿园中小学196所,建成100所,新增10万个学位。至2017年,我市教育发展指数连续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绿色发展背景下,我市劳动者也在转型,开始从事对环境更友好的工作。去年10月,经过半个月的上岗培训,41岁的女职工谢祥宽在位于龙泉驿区的一家汽车零配件公司开始了新的工作。她原来所在的工厂因为环保问题停产。如何使依法关停的“散乱污”企业的劳动者尽快找到工作?就业部门提前做了详细的台账,根据不同区域工人特点,组织企业到社区和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举行专场招聘,并开展免费就业培训,2017年,全市户籍人员再就业率达95.9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成都蹄疾步稳,加快建立租售并举住房保障体系,今年全市还将分六个批次推出25382套公租房,届时2万多户家庭的安居梦将得到实现。

今年78岁的杜芝述老人便在海棠佳苑保障性住房小区里,继续着他与老伴儿无忧无虑的晚年生活。他的家虽然只有40多平方米,但是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阳台一应俱全。窗明几净,几缕阳光洒到屋内,刚好照到客厅墙壁上老两口的结婚纪念日合影上,照片里二人笑得十分甜蜜。每个月40多元的房租,让他们能把退休金更好地用在改善生活上。

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必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口和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去年7月1日起,成都正式启动长期照护保险政策试点。

简阳市家乐养老中心,70岁的邓茂珍老人是长期照护保险的受益人之一。“没想到政策从发布到落地实施能这么快!”老伴儿胡启友说,去年7月申请长期照护保险待遇,不到20天就通过审核。

长期照护险无疑成为像邓茂珍这样的4万余名长期重度失能人员的福音——平均每月2000元左右用于购买服务,不直接支付给失能人员。实施半年后,我市近万名长期重度失能参保人员已直接受益。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成都坚持每年集中实施一批民生项目,驰而不息增进民生福祉。

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民生净福利指数……在“2017中国幸福城市论坛”上,成都连续6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这座城市,市民生活更幸福,未来更美好。

本报记者 李霞 王雪钰 缪梦羽 赵子君 孟浩 刘金陈

本报记者 张全能 马丁 胡大田 摄

原标题: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成都奋力推进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建设纪实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