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清明赏画 《清明上河图》的市井情趣

2018-04-01 07:36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局部之拱桥上的情景。

【编者按】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每年这个时候,总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许多与清明有关的古代文化故事,这些与人有关的故事,阐述了古代清明节浓郁的市井风俗,或展示了作者在特定时期的生活心境,比如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和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寒食帖》,莫不如此。

清明时节,书画界的经典之作《清明上河图》是必赏的经典。或者说,一到清明节,人们总会想起这幅洋溢着浓郁古代市井生活的全景图。

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长卷《清明上河图》,被公认为稀世神品,其真迹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每次在故宫博物院展出,参观者络绎不绝,像画卷上北宋汴河两岸的人潮一样拥挤。

传世的《清明上河图》为绢本,长约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城开封汴河沿岸的社会生活风貌。

《清明上河图》在问世的800多年里,一直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尽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的故事。

不仅如此,该画也成为历代画家争相临摹的对象。仅仅是全国各大博物馆中收藏的,称得上是文物珍品的《清明上河图》,就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之多。这些临摹之作虽然都以清明上河同样的题材做母本,但每个时代的画家都会添加上自己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和特征。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局部)。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跌宕

五入宫廷,四次被盗

北宋宫廷最先收藏了这幅画,还被宋徽宗赵佶视为神品。据考证,该图前面应当还有一段,描绘的是远郊的山,并且还有赵佶瘦金体的“清明上河图”五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

靖康之祸时,该画流落民间,为金朝监御府书画官张著所得。元灭金后,此画第二次进入皇宫。元顺帝至正年间,宫中有个姓裴的装裱匠挖空心思,用临摹赝品将真本换出,暗中高价卖给某真定太守。后又辗转易手。

那之后,此画到了明朝奸相严嵩手中。据严嵩败后查抄他家财产登记账中,确有此画,在明朝隆庆时收入宫廷。明穆宗不喜欢字画,成国公朱希忠趁机奏请将《清明上河图》赏赐给他,皇帝便让人估成高价,抵其俸禄。但这时名画却不翼而飞。不久,宫中传说一个小太监得知《清明上河图》值钱,便将画盗走,他出宫时遇见管画人,仓皇之中将画藏到阴沟里,正值阴雨连绵,三天后来取,画已腐烂。最终此事不了了之。

人们到后来才知此画落入秉笔太监、东厂首领冯保之手。名画“毁尸灭迹”的传说,不过是他一手策划的。那么,太监冯保是如何得到这幅珍品的呢?如果是得自皇帝赏赐,冯保一定会大加宣扬,然而冯保对此一字不提。不少专家们的看法是,冯保获得此画并题跋,一定是来自于他的盗窃。

两百多年后,这幅《清明上河图》上再次出现题跋,从题跋可知,此画相继为陆费墀、毕沅所得。清廷早就对它垂涎欲滴,据说毕家因此家破人亡,《清明上河图》第四次进入皇宫。1911年,清王朝灭亡,但溥仪仍留住宫中。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将重要文物偷运出宫,《清明上河图》即在其中。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前夕,溥仪携大量珍宝至通化,准备乘机亡命日本。飞机还未起飞,就被苏联军队俘获,国宝交回中国政府。1951年初,刚成立不久的东北博物馆开始着手整理鉴定解放战争中留下的文化遗产,杨仁恺此时正好在东北文化部工作。

杨仁恺后来撰文说:“当时我到那儿一看,发现工作人员在初步整理的时候,把画得很工细的明朝苏州《清明上河图》的片子选了出来,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却被放在旁边,没有被选上。”当杨仁恺无意间打开一卷残破的画卷时,顿时,眼前为之一亮。他依据画的编年、技法及人物形象判定出真迹,看到真迹时,杨仁恺也很激动。“当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真没想到,此生我还能看到它的原作!”毕竟,从北宋“靖康之乱”算起,《清明上河图》已经“隐迹”了八百年。

问世之后,《清明上河图》的经历跌宕起伏,更让人费解的是,其作者张择端的身世也扑朔迷离,有关《清明上河图》及作者的资料只有85个字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上金代人张著的跋文。跋文全文如下:“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

都江堰放水节。

写实

市井百态民俗万象

《清明上河图》有“中华第一长卷”之称,它不但是一幅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时期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丰富的形象资料。它非常真实,很多画面上的形象都可以在历史文献上找到佐证。

这幅画不只继承发展了久已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尤其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可以说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柳树低垂。中段以“虹桥”为中心,形成了全画最为紧凑、最为热闹的场面。后段为城门内外的景象,城楼高耸巍峨,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

其开卷就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从宁静的郊外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的繁胜景象,处处引人入胜。一条原始的小河从苍茫的历史中自远而近流了过来,流向了卷首的画外,给人于想象的张力;一架高低不平的木桥与稀疏的岸树,点缀出郊野的风光,也铺展出了长卷的中轴线……

这幅长5.28米,高24.8厘米的画卷上,张择端共画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684个。人物的各种活动,刻画得非常细致生动,前后呼应,一气呵成,跃然纸上。

原标题:《清明上河图》的市井情趣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