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筒街道书院社区打造了第一块可食地景。图为小朋友在菜地玩耍 摄影记者 张士博
郫都区
书院社区
共建“可食地景”
居民自己设计、自己管理
郫筒街道书院社区党委书记张雪告诉记者,项目落地之初就成立了书院社区农耕委员会,这是由懂种地懂管理的年轻人、社区两委干部、社工团队、社会组织、社区党员组成的一支20多人的团队,由他们带领社区居民采用共治共建共享的方式进行管理。“我们没有请设计师,对这块地怎么规划、设计,土地怎么分、怎么种、怎么监督等方案都是大家民主协商的结果。”
这块土地被分为5个区域,每个区域又进行了分组,每个组由15个家庭组成。“前期策划出来后,我们就采用了线上报名,线下调研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社区居民进行相关宣传,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而这些工作都是由社区农耕委员会来牵头推动的。”
记者看到,这五个区域刚好组成了一个风车的形状,王明华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也是大家集体智慧碰撞的结果。“我们保留了这块地原有的形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作。这也是农耕委员会带领大家开会,我们通过分组讨论、投票的方式来确定的方案,基本上怎么建设、怎么管理,都是自己商量了来定。”
如今,这片土地上种满了各种农作物,有些已经开始结果。这么多被分成区块的土地,如何进行统一管理呢?张雪说,方案是大家来制定的,所以管理中大家都比较有契约精神,很遵守管理规则。“比如,我们规定了不能种植产生农作物垃圾的作物,不能使用污染土地的农药等。同时,拿到了土地的居民都要好好经营,这是我们共有的财富。我们还有阶段性的测评,如果土地荒废15天以上,经过监督改进无效的就必须要退出,由其他的居民申请获得。”
此外,各个小组还会自发组织进行除草、清除菜地垃圾等公益活动,活动一直受到大家的拥护。
共享“丰收成果”
外来居民有了归属感
王明华指着隔壁田里的生菜告诉记者,生菜的菜苗就是她分享给邻居的。“自从有了这片地,我们从关闭的屋里走出来,在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关系变近了。我和周边种这一片田地的邻居都成为了朋友,有菜苗我们会分享,有工具我们也会分享。”
而到了菜地收获的时候,农耕委员会还会带领居民做一些“分享菜、传递爱”的活动。“我们组织大家带着这些收获的蔬菜去探望社区里的老人,周边的兄弟单位来交流的时候,我们也会把蔬菜作为礼物送给他们。”此外,还有可食地景丰收厨艺大赛、农夫集市等活动,让大家都能参与其中。
32岁的河南姑娘郭彦卿是前年搬到郫筒街道书院社区的,刚开始来这里的时候,她曾觉得有些没有归属感。自从申请了土地,她每隔一天就会带着儿子去菜地看看,也因此与邻居们打成了一片。“负责旁边这块菜地的家庭也有孩子,小朋友很快就玩成一片,他们会一起采摘果实,一起去给菜地浇水、除草,两家人也很快熟络起来,我们回老家探亲的时候,他们就帮我们浇水,甚至平时看到我们菜地需要浇水了,也会帮忙。”她觉得,有了这片土地后,大家的邻里关系更近了一步,很像一个大家庭。
孵化“3个组织”
家门口就可以学瑜伽
每周二的早上9:30到10:30郭彦卿都要带领社区的瑜伽团队练习,这是恒爱妈妈社团组织的公益活动。她告诉记者,她是通过恒爱妈妈社团的创始人陈林的邀请而成为这个瑜伽班的教练。
去年10月份,恒爱妈妈社团诞生了,目前这个社团有包含陈林在内的6位工作人员,她们针对亲子、环保、女性自我成长、健康养生等方面策划了系列活动。“我们基本上会保证每个月有两次活动,都是我们团队的成员,自己来策划,用的基本上都是自己的资源。这个月10号,我们又要举行绿道徒步。你看,昨晚我才做了活动海报,发到我们的粉丝群。”陈林拿着手机向记者展示,这个群目前已经聚集了130多位成员。她告诉记者,依托“可食地景”目前已经孵化出3个社会组织。
如今,书院社区的社会组织已经达到13个,“每个社团都会针对大家的需求,策划组织活动,所以活动非常受欢迎。我们就是要通过培育社区互益型、公益型、功能型的社会组织,来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的联动,进而推动和谐社区的建设。”张雪说。
下一步,郫筒街道书院社区还将积极整合市场化的资源,让公益职业经理人、企业、社会组织一起把社区工作进一步落实,为居民提供品质化的生活性服务。“我们要开发社区的造血功能,进行更加多元化的生活性服务,很快,我们就会有中医理疗、咖啡烘焙、青年职业培训等项目进来,居民生活会更丰富、更有品质、更实惠。”
原标题:分享菜 传递爱 昔日荒地改菜地 社区变成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