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9日,缅甸曼德勒,刘召回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
1944年8月1日,腾冲街头阵地,中国远征军53军116师346团士兵用火箭筒攻击日军。
1944年10月4日,严重受伤的中国士兵在腾冲一个临时救助站里等待救治。
1944年10月4日,腾冲阵地上,中国士兵使用火焰喷射器攻击日军碉堡。
口述实录
“1937年上海来抗战,日本兵舰把守山海关。失了华北省、山西失一半,没过三天失了太原。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保家乡、为国家……”
“很多人在我身边死了,地上全是血水,踩起就溅到裤子上。踩着战友们的鲜血,我所在的机枪连冲进了腾冲的城门。就在此时,一颗炸弹落在我旁边,翻起的土石把我埋了进去,只有头露在了外面。”
“我记得家乡门前的那一口池塘。小时候,(池塘)里面好多鱼。我还记得回锅肉,吃起来好香……恐怕我这辈子,是再也吃不到了。”
老兵档案
姓名:刘召回
年龄:93岁
民族:汉族
籍贯:岳池县裕民镇陶家沟村
现居地:缅甸北部城市腊戍
所在部队:中国军队第11集团军71军36师106团3营机枪3连
作战经历:高黎贡山作战、腾冲反攻战等
2015年3月19日下午4点,在缅甸曼德勒市郊的一个破旧居民小院中,华西都市报缅甸特派记者见到了刚刚从腊戍坐8个小时大巴赶到小儿子家的远征军老兵、93岁高龄的刘召回。
“来了哇?欢迎,欢迎!”5年不见,刘召回的腿脚已不再利索,但他依旧蹒跚着迎出家门。即便在炎热异域生活了70多年,也永远改不了那一口地道的川东话。1941年,刚满18岁的刘召回志愿报名从军成为一名远征军士兵,随后入缅对日作战。刘召回说,他想不到这一离去居然就是70多年,家乡成了回不去的地方。
回忆一生的颠沛流离,刘召回没有什么埋怨,只是简简单单地说:“这就是我的命。”
他乡再见家乡人 老兵忍不住流泪
我们在到曼德勒采访前,事先和刘召回的儿子取得过联系。得知刘召回仍住在缅北腊戍的大儿子家时,我们竭力反对老人坐大巴专程来看我们。因为缅甸经济落后、交通不发达,刘召回年事已高,我们担心他经受不了一路的奔波折腾。更重要的是,我们到访缅甸的这段时间,缅北正在发生武装冲突,由腊戍到曼德勒的公路正处在政府军与反政府军激烈交火的路段。因此,缅甸政府禁止外国人进入,我们不能前往腊戍采访。我们也很担心刘召回在赶来的路上遭遇什么意外。
“听说是家乡的媒体,老头子哪里还劝得住?他说,你们从中国那么远都可以来,‘我坐几个小时的车,怎么又不可以?’”刘召回的大儿子刘先保说,别看老人平时和气,倔起来真有一股军人的劲。
要求看我们手机里四川的新照片、要求听我们讲述四川的新变化,在与刘召回的交谈中,他不像我们以前采访的其他老兵,讲述太多战斗的过往,更不谈及如今生活的困苦,他最关心的,还是家乡的那些人和事。听着听着,刘召回不禁流下了眼泪。
“我记得家乡门前的那一口池塘。小时候,(池塘)里面好多鱼。”“我还记得回锅肉,吃起来好香……”说着说着,他又讲起家乡的回锅肉味道,不住地咂着嘴,念叨着说:“恐怕我这辈子,是再也吃不到了。”
壮怀激烈投军去 从此家乡梦里见
不是战死沙场,就是战胜回家。与当年300万出川抗日的川军士兵一样,刘召回也是抱着这个想法从军参战的。但他没想到的是,战胜日军后,他竟再也回不到岳池的老家了。
刘召回的抗战,从1941年开始,那年他才刚刚18岁。“我是主动入伍的,不是被抓的壮丁。”采访中,刘召回一再强调这个细节。
1941年,日军加快了侵华步伐,远在敌后的岳池县裕民镇陶家沟村的刘召回,也感受到了战争的临近。
“1937年上海来抗战,日本兵舰把守山海关。失了华北省、山西失一半,没过三天失了太原。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保家乡、为国家……”刘召回至今仍能唱出当年在家乡传唱的这首从军报国歌。1941年,正是受这首歌曲的影响,刘召回与同村的冯冬娃儿、肖四娃儿、肖谷娃儿4人一齐报名从军。
刘召回记得,他从军的那一天,4人好不光荣:穿着军装、挂着红花,在村子四处走了一圈。然后,在里三层外三层的乡亲欢送下,他们直接加入抗日的“中央军”。
他们4个人不知道,只有刘召回一人,能活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刘召回更不知道,与父母和故乡的这一别,竟成了永别。从此,故乡的那山、那水、那人,在往后的几十年里,只有在梦里才能再见。
原标题:留缅远征军老兵刘召回:忘不了家乡的回锅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