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重机枪射手 隔怒江对峙日军
刘召回和一同参军的战友,在重庆编入新兵训练营。他说,每天都是高强度的装弹、射击、拼刺刀、挖战壕、编草鞋、急行军训练。随后,作为新兵,刘召回被编入中国军队第11集团军71军36师106团3营机枪3连当重机枪射手。
刘召回所在连队装备的是美国援助的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他用手比划着机枪有多长、发射时哒哒哒的射速有多快。更让他感到骄傲的是,他所在部队的长官是抗日名将宋希濂。
很快,练兵多时的部队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刻。
1941年,战争形势对中国极为不利。当年6月22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进攻苏联。12月8日,日本袭击珍珠港,战略矛头转向太平洋。日军指挥部企图征服东南亚,然后从西部合围中国。
1941年12月中旬,日军第15集团军一个先遣队攻入缅甸。1942年3月8日,日军占领仰光。随即,日军兵锋迅速北上,以期掐断中国最后的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进而威逼中国西南抗战大后方。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保卫抗战生命线、出兵缅甸,成为抗战的重中之重。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国作战,虽然给日军予以了沉重打击。但由于指挥不当,远征以失败告终。
1942年,宋希濂将集团军预备队王牌的36师,也就是刘召回所在的部队放在了怒江东岸,据守天堑,抵抗日军入侵滇西。此后,远征军改为守势,滇西边境形成中日军队隔怒江对峙的局面。
惨烈攻打腾冲城 踩着血水往前冲
为打通中断的滇缅公路抗战生命线、收复被日军占领的滇西失地,以及策应中、英、印联军对缅北日军的反攻,1944年5月10日至12日,在云南的远征军越过怒江,一部向腾越、龙陵方向推进,另一部向拉孟、平爱地区突击。刘召回参加了攻打高黎贡山、解放腾冲等众多重要战役。
刘召回说,他所在的部队攻打高黎贡山上的日军,山下炎热,山上有积雪。四川兵都会打草鞋,他穿的是自己编的草鞋。谁知,到了山上,被水打湿的草鞋结成了冰块,走都走不动。带上山的粮食不够吃,还被上级克扣,又不敢声张,只有吃生米喝雪水。
与艰苦的生活条件相比,更可怕的敌人是躲在山头碉堡、居高据守的日军。“我们根本攻不上去,好多人冲到半山就被打死了。”刘召回说,“美国飞虎队的飞机这时帮了大忙,不是给我军空投弹药粮食,就是精确轰炸日军火力点,(日军火力点)一个个地都被炸哑了!”
随后,刘召回参加了他人生中最惨烈的一次战斗——腾冲之战。刘召回说,处于热带雨林的滇西,到处都有参天大树,狡猾的日军伪装后躲在树上。只要远征军走近,树上的日军就放冷枪,很多人不明不白地死掉。
攻城的战斗更加惨烈,“很多人在我身边死了,地上全是血水,踩起就溅到裤子上。”踩着战友们的鲜血,刘召回所在的机枪连冲进了腾冲的城门。
就在此时,刘召回遭遇了日军的突然袭击,“一颗炸弹落在我旁边,翻起的土石把我埋了进去,只有头露在了外面。”奄奄一息的刘召回被卫生兵发现,几经抢救后,他活了过来。等他醒来时,腾冲已经光复几天了。
历史记载,腾冲是滇西最早光复的县城,也是日本军队承认在亚洲战场惨遭3次“玉碎战”(另外两次分别为松山战役和密支那战役)中的一次。这一战,中国远征军伤亡军官1234人,士兵17075人。
但历史没能记录下来的是,和刘召回一同出川的冯冬娃儿、肖四娃儿、肖谷娃儿,都死在了这一次次的抗战反攻路上。
不愿继续打内战 流落缅甸几十年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时,刘召回正在腾冲养伤。
战争结束,摆在他的面前有两条路可选:继续参军,面临的是打内战;可要回到家乡,身上却没有路费。
刘召回和机枪连连长杨开源等几个战友商量后,刘召回悄悄脱下军装,留在腾冲,隐姓埋名起来。
随后,他和当地的一名赵姓女子结了婚,生下一个女儿。相濡以沫的妻子去世后,只留下襁褓中的大女儿与他相伴。
可是,除了会打机枪,刘召回根本没有其他什么谋生的本事。为养活女儿,刘召回在滇缅边界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帮别人砍柴、割谷子或干点力气活。最终,刘召回流落到缅甸的腊戍,一去就是几十年。
在腊戍的日子里,刘召回的生活依旧困苦,一多半的时间在给别人打苦工——卖柴火、卸货。每天早上挑着担子到街上摆摊,卖些耳环、手链及1600元缅币(约合人民币11元)一双的鞋子,勉强维持生活。
缅甸的关爱远征军志愿者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直到现在,刘召回的生活依旧十分贫苦,“他在滞缅远征军老兵中,条件仍算最不好的。”
难忘华西都市报 曾经送他回过家
“感谢孙春龙记者,感谢家乡华西都市报记者,圆了我回家的梦。”与刘召回交谈时,他不停地向我们敬礼,不时提到华西都市报记者小杨(杨涛)、小周(周海波)。“他们把我送回了家,我们回缅甸时,还一直把我送到机场。”
2009年,在华西都市报记者和国内志愿者的帮助下,刘召回首次有机会回到老家探亲。其后,他又多次回到老家。刘召回的儿子刘先保说:“来回之间,让父亲有了精神寄托,因此特别感谢华西都市报的热情相助。”
刘先保明显感受到,父亲每一次回到家乡,都更加眷恋家乡的生活。“可是,由于没有中国护照,不能在家乡长期待下去。父亲一次次老泪纵横地再别故乡。”
“在缅甸生活的父亲是孤独的。”刘先保说,身处腊戍的父亲过着独来独往的生活,除了家人,他难以融入当地的社会,因为,“让父亲魂牵梦绕的,永远是家乡的人和事。”
留缅远征军后裔:留缅3000远征军 如今只剩15人
赴缅甸采访前,我们曾准备了一个厚厚的在缅远征军名单。我们希望能在缅甸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采访到在缅甸的远征军老兵。
“张富鳞走了有两三年,钟玉清走了3年多,韩天海也走了几年。”在缅甸曼德勒,对照着我们带去的名单,旅缅远征军暨后裔联谊会常务副会长、缅甸华人王玉顺低声念着。每念到一个已走的老人,他就在这些名字下面划上一根横线。很快,名单上的人名几乎全部都划上了线。
当读到一个名叫王之平的老兵名字时,王玉顺顿了顿,然后说道,这是他的父亲,2014年11月因病离世。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留缅远征军高达3000多人。不少老兵们期待着能有回到祖国的那一天,可时间却不给老兵,也不给志愿者这个机会。
王玉顺说,如今在缅的远征军最多仅剩15人。缅甸的华人志愿者多次统计、梳理,刘召回可能是最后一名滞缅的川籍远征军老兵了。
“其实,老兵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不求个什么了,只求得到社会的认可。”王玉顺说,缅甸的远征军后人等志愿者,有事没事都会到这些老人家里去照应一番。
此外,包括中国驻缅大使馆、国内一些公益组织,也经常定期给予远征军老兵一些帮助,如发放一定数量的慰问金等,过年时中国使馆工作人员进行探望。王玉顺说,留缅老兵们的生活,已比之前有了很大改善。/文史解读/
中国远征军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成,共10多万人。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后改派罗卓英),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由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兼总指挥。1942年3月,远征军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1943年4月,中国重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后称滇西远征军,一部撤至印度,称中国驻印军。
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3万余人。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畹町会师。3月,完成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1945年4月,远征军被撤销。
特别致谢:本次特别采访得到了孙春龙、王玉顺先生的大力帮助,特表致谢。
华西都市报特派记者 余行 李逢春缅甸曼德勒摄影报道
原标题:留缅远征军老兵刘召回:忘不了家乡的回锅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