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不苦
“铠甲”再强壮,也挡不住偷猎者的子弹
北白犀:我的家族全球剩5口
2014年,对于生活在非洲的北方白犀牛来说是悲伤的一年。本来全球仅剩7头的伙伴们,其中两头分别于10月和12月去世。目前为止,全球仅剩5头北方白犀牛,而且都已经失去自然生殖的能力。在专家们看来,这一物种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
悲催
自然界未遇敌手 人类是唯一天敌
北方白犀牛1960年尚有2360头左右。到了今天,全世界仅剩5头北方白犀牛:圣地亚哥动物园有一头雌性北方白犀牛,肯尼亚的动物保护区有3头,另外一头则在捷克的动物园里。而这几头白犀牛也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繁育了。
白犀牛分北方和南方两个亚种,是陆地上第二大的哺乳动物,仅次于非洲象。他们通常结成小群或整个家族在一起生活,主要在傍晚、夜间和清晨活动。白天在茂密丛林或草丛中休息,休息场所有时距水源数公里远。因为体型庞大,加之群居生活,在栖息地内就连最凶猛的狮子也对它们无可奈何,唯一的天敌就是人类。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一度濒临灭绝的白犀牛在十年前数量终于翻了一倍,达到了大约30头。白犀牛在自然界中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它们庞大的体型在自然界中从未遇到过敌手,可是就算它们的“铠甲”再强壮,也抵挡不住偷猎者的子弹。
贪欲
血染草原 只为做把名贵匕首
在20世纪最后25年,全球犀牛遭遇了灾难性衰落。
白犀牛数量的锐减主要是因为偷猎猖獗和自然栖息地丧失。上世纪90年代,犀牛角每公斤的售价约合人民币1700元至5400元,而现今的价格已经飞涨至每公斤40万至47万元人民币。偷猎者在金钱的诱惑下频繁向犀牛下手。曾经漫步在非洲心脏的白犀牛,已经无法留下自己的足迹。
亚洲人认为犀牛角有传统药用价值,尽管事实上犀牛角只含有类似人类头发和指甲中的蛋白质而已。而在中东,牛角被雕刻、磨光制成名贵匕首的握柄。这些给了偷猎者巨大动力,他们越来越有组织,装备越来越强,甚至乘坐直升机在草原飞行搜索,发现目标,便用消音枪快速射杀。
这场长达几十年的猎杀行动中,温顺纯良的白犀牛成为最大受害者。
痛不痛
有一种保护,叫主动锯掉犀牛角
我没角,我有毒,别杀我
“当嗞嗞作响的电锯切进北白犀的牛角时,我感到非常内疚。躺在我脚边的这头北白犀不停地剧烈挣扎和颤抖,电锯切割犀牛角的味道就像燃烧的头发一样难闻。”爱丁堡龙比亚大学教授贾森·吉尔克里斯特说。
对于这头幸运的北白犀而言,贾森并不是偷猎者,而是保护北白犀的成员之一。所以,整个切割犀牛角的过程没有奖金和血腥场面。在一个多月前,贾森在南非参加了当地一项“切除北白犀牛角”的活动。赶在偷猎者之前割掉犀牛角就意味着救了它一命。而且,犀牛角主要是由角质成分构成,就像我们的头发和指甲一样,被剪掉之后依然会慢慢地长出来。
另据报道,南非Ezemvelo中心是非洲第一个犀角投毒的国家保护机构。这种行为对犀牛本身无害,即使两只犀牛争斗时用角划伤了对方,沾染的毒素也不足以产生伤害。向犀角根部注入毒素的过程很快很安全,毒素将扩散到整只犀角的角蛋白之中,使其对人产生“剧烈毒性”。目前使用的毒素主要是外寄生虫杀虫剂,人类摄入小剂量不会致命,但足以导致恶心、呕吐、抽搐等症状。
救不救
个体的意义
野生动物保护,最直观、最感人,也最容易引发共鸣的,无疑是“救助个体”。我们保护野生动物个体,更多是一种保护种群的手段。这和救助人类社会中的弱势个体是不同的。
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各个领域里,最直观、最感人,也最容易引发共鸣的,无疑是“救助个体”。看到一只伤愈的红隼重返蓝天,足以让每一个在场者热泪盈眶。
但是,很容易被志愿者忽略的一点是,救助野生动物个体的价值往往并不在个体本身,而更多地在个体背后的整个种群。这和救助人类社会中的弱势个体是不同的。
动物和人的差异很多,按照演化生物学家道金斯等人的观点,最大的差异可能在于动物缺乏文化。在这里,文化的定义是“与遗传无关、但可以模仿和传承的行为模式”。
人类社会中,文化因素正在逐渐压倒遗传生理的因素。然而,野生动物个体在环境中的绝大部分行为,都可以回溯到它的基因;个体间的文化传承即便存在,影响也通常微乎其微。如果两群狼面对同一场景做出了不同的反应,那是因为它们的遗传特征不同,而不是因为它们各自经历了不同的狼群历史、有不同的狼群文化。
因此,野生动物的价值更多地承载于它的基因之中,种群本身的延续更为关键。个体的死亡是必然的,但基因通过种群基因库可以长存下去,维持物种的存在。
我们保护野生动物个体,更多是一种保护种群的手段,本身并非目的。所以黄石公园才会引入狼来控制鹿的数量、来淘汰老弱病残。这样的行为在人类中无法想象,在自然界却是完全正常合理的;我们经常用人类的眼光去看野生动物,忘记了我们之间的客观差异。
(综合央视、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长江商报等)
原标题:是否世上只剩我一个你们才会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