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一论增强信心振奋精神适应新常态谋求新作为

2015-05-04 08:56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本报评论员

当前,我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总体态势,并在“稳”的基础上呈现出带有趋势性的新特征。对此,我们要客观认识、正确对待,坚决按照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瞄准经济运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稳住经济增长势头,蓄势突破,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认识决定行动。要实现新常态下稳增长谋突破,首先要解决一个“怎样看”的问题。即要不要稳增长?能不能稳增长?这实际上涉及的是新常态下新思维的问题。如果对此不加以厘清,就无法真正适应新常态,更谈不上引领新常态。

上月底,我市一季度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出炉。如何看待这份成绩单?必须把握四个要点。第一,我国经济当前已经迈入新常态,新常态的一个重要内涵,是指长期而平缓的增长状态;第二,年初,市委对我市经济大势作出“六个趋势性变化”的重大判断,深刻指出,中高速增长将成为常态;第三,去年底我市经济迈上万亿级台阶,体量上有了一个质的跨越;第四,李克强总理在日前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中国经济“衔接期”的概念。我市正处于这个衔接期,即经济增长动力正在转换,但新动力还没有足够强大,还不能完全起到动力代偿作用。把握了这四点,就不难看出,我市当前经济运行呈现出的新特征,符合宏观大势、符合年初预期、符合发展规律。新常态要有平常心,过多地纠结数字好看与否没有必要,更不能惊慌失措,自乱阵脚。

但是,平常心并不等同于不作为、慢作为。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列入今年经济工作首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再度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这既基于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判断,也基于对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的充分认识。我们不唯GDP,但不能不要GDP,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发展必须保持一定速度,不然很多问题难以解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企业不开工,就业就成问题,就直接影响民众生计。所以,经济的问题从来不是孤立的,完全有可能演变成民生问题、社会问题,甚至上升为政治问题。而且,在全省这个大盘子中,作为经济总量占全省三分之一强的首位城市,成都增长不稳,四川难稳,成都没有速度,全省难以有速度。要不要稳?这不是一道选择题。不但要稳,而且必须稳。因此,年初既定的目标不能变,指标不能降。困难再大,一个一个克服;问题再多,一个一个解决。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一季度经济工作分析会科学分析了我市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六个突出问题,同时,也指出了我市经济运行亮点。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投资双双实现止滑回升,尤为令人欣慰。从当前形势看,“三驾马车”中,投资最可靠;从城市发展阶段看,工业仍是第一支柱。另外,各项数据集中表明,我市经济发展质量正稳中有升,动力正稳中育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蓬勃兴起。而且,“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天府新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当前,“仍有大量低垂的果子可供收获”。成都的发展,大有潜力,大有后劲,大有空间。所以,能不能稳?完全有信心做出肯定的判断。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尽管形势严峻,矛盾突出,但时和势对于成都经济总体有利。三期叠加,“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只要我们奋力作为,让改革的红利不断释放,让创新创业的源泉充分涌流,就一定能实现一马当先、领先发展,迎来成都经济的柳暗花明。

原标题: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新特征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