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国内国际  »  正文

成都路怒事件引老记者新追问:您能文明行车吗

2015-05-18 10:31   来源: 长江日报   编辑: 梁巍   责任编辑: 马兰

29年前,本报一篇报道《同志,您能做到文明骑车吗?》带来一场全社会对文明骑自行车的大讨论。当年报道的两位记者如今均已退休,但日前发生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却引发两位老记者的新追问。

5月3日下午,成都市三环路娇子立交桥附近,一女司机接连违规变道别车、触怒另一辆车上的男车主,男车主下车后暴打女司机。由看似平常的不文明驾车行为演变为恶性事件,迅即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

一位远在德国的老记者从头到尾关注着国内这一事件——关注事件真相,关注媒体评论,甚至关注着网民的声音。

这位老记者是本报原副总编辑刘立民,1986年12月16日,他与同事谢昭良合作采写了《同志,您能做到文明骑车吗?》,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得了当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1986年,武汉自行车数量有142万辆,机动车数量仅为5.5万辆,自行车剧增,加剧着城市“行路难”的矛盾,当时的交管部门称,“交通乱”主要表现在“自行车乱”。

如今,我市机动车保有量为190万辆以上,并以每月2.5万辆快速增长。2014年,全市有2462名司机因为严重交通违法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2015人被行政拘留。除了城市建设带来的道路问题外,不文明驾车行为同样加剧了“行路难”的矛盾。

1986年,自行车是人们主要交通工具,骑自行车的人常常在马路上横冲直撞,路上常常看到因为擦碰,骑车者之间互不相让的场景。

如今,“互不相让”的场面仍在天天上演,只不过主角从自行车换成了汽车。

昨日,记者连线谢昭良和刘立民,话及文明行车,两位客居他乡的老记者谈锋甚健,却又都疑问重重:社会从自行车时代进入汽车时代,城市道路变了,出行工具变了,人们的文明素质为什么似乎仍在原地踏步?

也许,眼下还需要有人大声追问:同志,您能做到文明行车吗?——两位老记者不约而同地这样说。

谢昭良:

期待29年前的问号能被拉直

“交通违法乱象,折射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缺乏应有的尊重,缺乏对生命的敬畏,缺乏法律意识。”昨日,本报老记者、佛山日报原总编辑谢昭良,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开宗明义,他期待有一天自己29年前关于文明骑车的问号能被社会拉直。

本报老记者、佛山日报原总编辑谢昭良

“很可惜,当年的整治收效甚微”

谈及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谢昭良老人绕不开29年前他与本报另一名记者刘立民的共同发问。29年前,全国上下掀起精神文明建设高潮,目睹武汉光怪陆离的不文明行车行为后,两位记者共同发问:“同志,您能做到文明骑车吗?”

“报道发出后,引起全社会关注。”谢昭良回忆说,市交管部门负责人称赞这篇报道比他们发通告更有效;一些城区交通队,把这篇通讯作为中小学生寒假交通安全教育的教材。公安交管部门随后采取了很多措施,整治不文明骑车行为。

谢昭良坦言,采写这篇报道的初衷,就是为了借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这股东风,切切实实解决武汉自行车骑行乱象。“很可惜,当年的整治收效甚微。尽管交管部门采取了措施整治,骑车乱象一时得到遏制,但远未从根本上解决”。

谢昭良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光靠交管部门管理肯定不行,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特别要求提升个人的素质修养、增强个人的法制观念等。“这绝非一日之功”。

“很痛心,不文明行车陋习延续并且升级”

29年过去了,武汉也早已从自行车时代迈入汽车时代。

谢昭良说,汽车时代的不文明开车行为更令人头疼,因为汽车事故造成的伤害远非自行车可比。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之所以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热点,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大家对不文明开车行为有多痛恶!“很痛心,不文明行车陋习延续,从自行车升级至汽车,矛盾甚至更为突出”。

谢昭良讲述了前不久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事。几天前,他走在一个没有设置红绿灯的小路口,后面一辆小车驶来,虽然减速了,可不停地鸣着喇叭催他让道。“这种时候,一辆车就不能让一位老人先行吗?”

谢昭良事后仍有些不解:与29年前相比,城市面貌已焕然一新,道路变宽了,交通设置也更加完善,交通法规也明令禁止不文明行车,但今天开车的一代,身上依然延续着骑车一代的陋习! 

“硬件在不断完善,我们的软件呢,还停留在29年前的水平吗?”谢昭良再次发问。

“很期待,29年前的问号能被拉直”

还有一个问题让谢昭良更加不解:很多人明明也是违法行车的受害人,但自己开车时却又会转化成违法行车人。

谢昭良说,他的女儿定居美国,他因此每年有一两月时间去美国探亲。“在那里,很难看到乱变道、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车辆、行人各行其道,‘车让人’是人尽皆知的交通规则。可以说,那里真正做到了人车和谐相处”。

“为什么?”谢昭良自问自答,“人家头脑中有规则意识,有法律意识。我们在这上面还欠缺太多。”

令谢昭良愤慨的是,部分开车人不仅法律意识淡薄,有些人更是肆意践踏法律法规,比如说“闯红灯”,3岁的小孩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你说一个成年人还不懂这个最基本的交通规则?但有人他偏偏就敢硬闯,完全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 

“解决目前的不文明行车问题,最重要的是培养守法意识,司机的守法意识,行人的守法意识。”谢昭良说,期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全社会能将自己29年前的问号拉直!

刘立民:

那堂“文明课”始终没真正补上

昨日,记者通过视频连线,采访远在德国的老记者、长江日报原副总编辑刘立民。

30多年媒体人的职业习惯,即便是在异国他乡,刘立民也时刻关注着国内的热点新闻,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让他陷入深思:社会、经济发展了29年,路上的人们那堂“文明课”始终没有真正补上。

本报老记者、原副总编辑刘立民

交通工具变了,人们不文明的习惯没有变

“最近发生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透视了当前国内行车残酷的现状。”视频中,刘立民的表情十分凝重,“驾车不文明行为形成习惯,随时可能诱发各类事件。”

“道路是公共的社会资源,行驶途中,需要大家的相互理解和礼让。29年前,自行车是主要交通工具,道路上的矛盾、冲突的主角自然是自行车,而如今,汽车成为道路交通的主角,主角升级了,当年的矛盾和冲突却仍然存在。”刘立民谈起这些神情有些黯然。

29年前,作为公安交通战线的记者,刘立民一直关注着因自行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大多数情况都是小事故,但双方‘斗狠’,导致一些小事故变成大矛盾”。

“当年的状况和现在情景是不是很类似?现在的城市交通中,交通事故大多是些小擦碰引起,抢道、加塞、别车,这些不文明的驾驶习惯,催生‘路怒族’,于是争执、斗狠,发生冲突。”刘立民感慨,时代变了,交通工具变了,但人们不文明的习惯没有变。

司空见惯的“不文明”,应该引起全社会重视

当年不文明的骑车现象非常普遍,刘立民在路口采访时,不到20分钟就目睹了七八起违章。“这些不文明的骑车的习惯,大家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刘立民说,要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尽管骑车的不文明单个看来是小问题,都聚在一起,就是社会的大问题。

“这个层次的问题,作为骑车人,我们都深有感触,却未曾深探”。

因此,当年的报道将“自行车的不文明现象”这个看似平常的选题,“孵化”成有一定深度的思想。通过数据展开现象,事例凸显典型,分析深层次原因,寻求解决途径。

当时,交管部门了解到报道意图,大力支持配合,“采访一路绿灯,数据和事实从非机动车管理、路面管理,事故调处、交通科研等七八个单位顺利收集”。

刘立民和同事咀嚼这些材料,剖析个中缘由,感到解决“行路难”“交通乱”的问题,固然需要有物质条件做基础,包括管理措施,但更与骑车人的行为方式、法律意识以及道德修养有关系。

29年前的“不文明”,能否在我们这一代终止

“自行车王国”正在驶入汽车时代,面对可能出现的新困惑,我们有准备了吗?

刘立民回忆,“当时专门有个段落讲的是‘切记文明骑车ABC’,那说的是最基本的素质,是针对当时骑自行车的人提出的基本要求,现在放在开车族身上,同样适用。”

针对有人认为这一代人改不掉那些坏习惯了,只能指望下一代能更有素质。刘立民称其是“完全不成立的借口”。“如果我们不作出改变,不给下一代做出表率,他们就会继承我们的不文明习惯,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就会一代又一代的延续下去。”

已在国外生活多年的刘立民说,很多中国人在国外能摒弃那些不文明的习惯,为什么回国后又将那些坏习惯捡起来了?因为觉得大家都那样,我一个人改变不了整个社会,但如果每个人都做最好的自己,这个社会才能成为那个最好的。

“改变必须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刘立民说,唯其如此,强大的“不文明”基因才会有终止的希望。

记者魏娜

原标题:同志,您能做到文明行车吗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