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盘点成都造"独门绝技" 有轨电车不带天线也可行(2)

2015-06-15 07:13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申报标准 将与欧美较高下

上个月,轨道系统获得省经信委产品鉴定,目前正在进行标准申报和量产,将在成都先行试验,很快将推向全国市场,与欧美产品一较高下。

轨道系统结合车辆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完整的现代有轨电车系统核心技术将在成都应用。以往电车仅靠触网供电,现在供电方式实现了多样化,包括电磁感应式供电、储能式供电以及其他新能源供电等等。“成都造的有轨电车采用目前国内最顶尖的技术,上下方式触电均可,在市中心不会有天线。”

不过自主研发还在继续。公司与西南交大、成都铁路局共建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设立院士创新工作站,筹建了博士后工作站;并在德国杜塞尔多夫设立分公司,专门负责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目前正加紧筹建面对中西部地区的焊接技术培训基地和有轨电车驾驶员培训基地;推动建立中国轨道车辆检测认证机构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

问计企业

地奥集团

大量利润用来创新

如何才能做好自主创新?成都地奥集团(以下简称“地奥集团”)或许可以给一个标准答案:解决好人才、环境和创新战略三大问题。地奥集团是成都最老牌最知名的企业之一,旗下地奥心血康胶囊是我国首个获准欧盟注册上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性药品。

26年前,地奥集团董事长、总裁李伯刚一心想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一种以甾体皂苷特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转化为产品。然而,只有一家企业愿意出20万元的成果转让费。李伯刚贷了50万元的款,决定亲手转化这项成果。

谈起地奥集团的发展,集团执行副总裁、药物研究所所长姬建新认为,这得益于李伯刚倡导的走科技创新发展道路的战略远见。

“应用性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商品才有价值。”从一开始,地奥团队就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率先创造了将树脂法和溶剂法结合的天然药物提取新工艺,攻克了甾体皂苷规模化生产工艺技术的世界难题,使地奥心血康胶囊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

“科技创新不是一句空话,需要靠人才团队、平台环境和科研经费去支撑。” 在新药开发上,地奥同样面临发达国家遭遇的困境:从10万个化合物中只有可能筛选到一个最终能成为上市药品的化合物,而且周期长,风险大,投入多,成功率极低。

“我们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创新,只是想研发制造出既有疗效又安全的产品,和更加有利于治疗的药物。”据姬建新介绍,早在1997年,地奥就率先投入巨资建立了国内药企中第一个现代化的药物筛选中心,先后投资1.2亿元建设了2.5万平方米的科研大楼,花费7000余万元从国外购进了世界一流的科研设备,建成了10多个国内一流的研究室、研究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申请发明专利170余项,同时还建立了筛选样品库,该库已拥有数万多个样品,大大提高了地奥在新药研发方面的国际竞争力。

科研人员进行科技创新,最发愁的是科研经费,地奥集团每年都将大量利润投入研发,不断创新技术、推陈出新。

问计专家

创新要注重企业制度建设

北京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主任王齐国则表示,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是企业经营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于企业创新而言,要注重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他看来,创新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改变固有形态、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的创新是需要决心的,这不仅体现在机制上,还体现在企业经营思维方式、发展战略和企业制度等方面。过去企业粗放式、经验化的发展方式和思路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此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则从更宏观的层面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必然性,他表示,四川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的新时期,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形成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极突破、夯实底部基础,构筑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新格局的动力既有内外部的压力,也有良好基础的条件。

问计部门

“成都制造”转向“成都智造”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成都将深入实施成都工业“1313”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推进成都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加快形成多点支撑、多元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为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发挥好经济支撑作用。

市经信委表示,今年将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在各行业的品牌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支持40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开展能力建设,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0家;围绕成都工业“1313”发展战略和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推进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00个,支持研发成果产业化项目、重点创新型产品100个,促进技术成果本地转化和产业化。加强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宣传和培训,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实现500家以上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技术、服务、资金等技术创新要素保障,推动全市各类技术创新资源向中小微企业开放共享,引导风险投资向创新型企业投入,聚焦共性技术研发、创新资源整合,推进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转变。

成都商报实习记者 叶燕 摄影 王勤

原标题:成都造轨道系统即将推向全国凭的啥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