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国内国际  »  正文

调查:北上广吸引力减弱 超四成大学生回乡就业

2015-06-25 07:38   来源: 央广网   编辑: 喻倩媛   责任编辑: 马兰

一群青涩的面孔拿着高考成绩单,正在向象牙塔大门内的风景张望;一群年轻的面孔即将拿着学位证书,走出象牙塔大门,走向人生下一段旅程。

告别四年大学生活,就业和离愁别绪一样严肃地摆在面前。

政策导向、经济形势、城市发展、文化背景、价值取向,这些可能影响就业的因素之间的关联和变化,被看作是社会思潮的“年中总结”,因此备受关注。

日前,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研究团队制作的《201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回流意愿调查报告》出炉,对应届毕业生就业选择,特别是回乡就业的意愿和原因进行了数据采集和专业处理分析。

新文化记者通过与应届毕业生的面对面交流,和对就业问题专家的采访,对该报告的结论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调查初衷

这份调查报告是东北师大传媒科学学院大三学生车雨璠提出意向并主创完成的。这个来自四川成都的女孩对毕业后的去向早就做好了打算:回到四川,在成都或是临近的其他城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在和同学们交流时,她发现,全班大部分同学都和她一样有着回乡就业的打算,这让她产生了好奇,“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安逸的人,所以我希望回到父母身边工作。没想到,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打算,而不是去北上广,有人甚至想回到县城工作。这样的现实很有趣,大家的就业观有可能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车雨璠上网查询,那些关于大学生回流就业的报道证实了她的判断。

是什么原因诱发了回流现象?

影响大学生回乡就业的因素是什么?

学历、专业、性别、生源地,这些条件和回流现象有关系吗?

回乡就业会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就业趋势吗?

在车雨璠看来,这些信息是很有价值的,不仅对即将面临就业问题的她和同学们,对所有在校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是有意义的。但是网上的各类新闻报道和论文、评论中并没有认真充分地阐述这些问题,于是,她决心以此作为课题,用自己所学的数据新闻的专业调查方法进行论证。

车雨璠的想法得到了指导老师黄松爱副教授的支持,并建议采取网络问卷的方式采集数据样本。

在设置问卷问题之前,车雨璠向即将毕业的大四学长们进行了采访,向他们了解更全面的就业想法和意见,一周时间制作出了50道问题的调查问卷,借助专业网络调查机构的技术在全国范围内采集样本。

6月17日,长达15页的分析报告在经过多次校正核准后正式出炉。

2012年起回流就业现象明显

综合数据表现,41.8%的毕业生希望回乡就业,68.5%对回乡就业持接受态度。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郑志宏对记者说,大学生回乡就业的现象在2012年开始就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从最近几年的统计和分析中不难看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近年来吸引大学生就业的能力有所减弱,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经济发达的地市级城市等二、三线城市的就业率逐年上升,甚至一些沿海沿江的县市级城市也很受青睐,比如江阴市。

985、211高校毕业生热衷北上广

在“非常不想回乡就业”的那9.5%群体中,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全部来自985、211高校,北上广是他们的理想选择。

孙全和苏科是吉大软件学院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同班4年,毕业后,他们依然可以在北京时常见面。孙全在一家相当不错的软件公司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苏科则成功签约诺基亚公司。

孙全老家是云南一个小镇,从西南到东北,这四年所做的一切准备都是为了心中的梦想:到北京去闯出一番天地。孙全拒绝回到云南老家,他坚定地认为,从985高校走出去的学生更应该到中国人才最聚集的北京去。

苏科老家在内蒙古大草原,蓝天白云、草原奔马,4年里她没少向同学们炫耀家乡的美好。如今,作为家里唯一女孩的她却毫不犹豫地选择北京。“学习软件工程的大学生就是要到中国政治、经济、科技的中心,只有在那里,才能学以致用,有所作为。我还年轻,世界那么大,干吗不去看看?”

他们相信,在北京不会孤独,他们的很多同学都以各种方式进京了,有考研的,有进国企的,还有创业的。

东北师大传媒学院的高亚楠也进京了,她来自黑龙江,是全班唯一进京从事对口专业的学生,毕业于211高校的她将成为《读者》杂志的编辑。

相比之下,许伟就多了几分无奈。来自福州的他是长春理工大学微电子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大四一年,投出不少于20封求职信,却没帮助他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谋到一份大公司、世界强企的合同。他得到的回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话是:“我们需要的是985高校的毕业生,211的也可以。”

“这就是现实,我也只能接受。”最终,他被苏州一家电子公司录用,月薪5000元。

和许伟一样,来自长春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王启健和张衡也屡次求职碰壁。他们“一怒”考研,一个考上吉大研究生,一个考上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未来的路似乎瞬间宽阔许多。

记者从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得到的信息是,吉大、东北师大的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的要求普遍高于一般院校的毕业生,每年留在吉林省工作的毕业生并不多。

对此,长春工程学院副教授齐宁深有感触,他认为目前院校门槛对学生就业的确有不小影响,很多学生回乡就业是无奈的选择,因为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找到满意的工作太难,而回到家乡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则要简单得多,尽管这个工作未必是他们最想要的。

记者注意到,尽管教育部在2013年针对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院校门槛”问题发布了禁令,也采取了一定措施,但这一问题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隐形规则,仍然没能完全解决。

来自东北的毕业生为何不愿回流?

通过几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比得出结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于吸引毕业生回流的作用越强。

来自东北地区的毕业生为何不愿意回流?研究团队分析发现,家庭因素和生活成本对于毕业生回流东北的意愿贡献力最大,而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贡献最小,说明东北地区的经济和环境对毕业生回流缺少足够的吸引力,相应的,经济与环境的落后也可一定程度上成为不回流的原因。

对此,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郑志宏也有基本一致的看法,近几年,吉林省高等院校毕业生留在本省就业的比例在50%到60%之间,今年16万名本科毕业生,留在本省就业的预估在7万到8万人,“这样的比例放眼全国还是比较低的。”

郑志宏说,华东、华北地区各省,本身经济实力就很强,生活环境、就业环境也有优势,再加上政策上的诱导,毕业生回乡就业的意愿当然就更强,“像无锡这样的二线城市,每年对毕业生的需求量达到300%,也就是说,本地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完全不能达到当地对人才的需求量和实际吸纳人数。”

东北地区,包括吉林省,在这一问题上一直给予重视和关注,但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持能力都影响着这一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百亿级别的大企业相比南方数量少,“江苏江阴有多个百亿级别的企业,甚至有五六百亿量级的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和吸引力都是吉林省无法相比的,一汽、吉化、北车这样的大企业每年吸纳人才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一般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远远不够。”郑志宏认为,这些都是导致人才回流就业率较低的原因。

二三线就业机会多 竞争不太激烈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曾湘泉教授宏观地分析回流现象认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在最近几年里悄然发生了变化,相比于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就业机会更多,人才竞争形势相比一线城市不太激烈,而二、三线城市近年来整体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前景,成为大学生们就业选择的重要参数。

选择回乡就业是为了归属感?

这说明2015届应届毕业生的回流地以城市为主,大多为家庭居住地所在城市。

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蔡劲林认为,人在新的环境中,首要情感诉求是寻求归属感,内心无法避免的孤独感,是适应新环境、寻找融入感和归属感的最大障碍。回流到家乡或同一文化经济区,是寻找心理归属感、与外界建立信任感以及建立情感支持系统的捷径。

长春理工大学微电子学专业的郑旬秋就选择了回家。

6月18日下午,在校训石前,她抢着和每一位同学留下合影,这名来自浙江温州、戴着一副高度近视镜的阳光女孩知道,也许将来很多年,她和她们都不会有见面的机会。很快,她将离开学校,回到温州,回到乐清,到北白象镇,她签约正泰电器,将成为这家中国民企百强、上市公司的一名电子工程师。

“我没有纠结,回到家乡,回到父母身边,在一个宜居的小镇过丰衣足食的日子,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简单的郑旬秋实现了简单的生活追求,起薪4000元,生活足够安逸舒适。她的一些同学去了广东一带的制造企业,月薪6000多,“虽然那里的工资比较高,就业的机会也比较多,但是压力也会非常大,对我来说,我比较不喜欢背井离乡苦苦拼搏。”郑旬秋说。

每年约8000人重返省内就业

说明大部分不愿意回流的毕业生都有趁年轻开阔眼界、丰富经历的想法,仍有一部分人因为家乡经济落后而可能伴随出现的就业机会少、就业环境不好等情况作出理性考虑从而拒绝回流。

在被问及“是否会因为就业形势严峻而考虑回流”时,有65.9%的应届毕业生选择了“否”,有29.3%的毕业生承认会受到就业形势的影响,另外还有4.8%的人选择会先回家待业再作打算。

记者在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了解到,每年除大约50%的应届毕业生外,还会有8000份左右往届毕业生档案在该中心落档,这些学生毕业后先是选择到外面闯一闯,因为档案的存留期只有三年,两三年后,他们在没能闯出理想中的成绩后,就回到了本省就业。

■核心结论

家乡拉力对回流影响大于大城市推力

这份关于应届毕业生回流就业的调查报告研究的最核心的问题是:究竟哪些因素诱发了回流现象?

主创者车雨璠在黄松爱副教授的指导下,将原因假设为家乡拉力和大城市推力两大基本因素,更简单的表述是家乡就业因素的吸引力和一线城市就业压力的倒逼推力。

通过调查问卷中有关家乡拉力的24个描述和19个关于大城市推力的描述采集到的数据分析发现,家乡拉力的几大因素中,家庭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说明父母的期望以及毕业生照顾父母的家庭责任感对毕业生回流产生了最大的影响,而女生更易受到家庭期望的作用,比男生更想要通过回流给予父母身心上的照顾与陪伴。

对于大城市推力因素的分析,生活成本高、自然环境差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制度的藩篱都使得毕业生对大城市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而更偏向于回到家乡就业。其次,大城市对于就业者相对更高的能力要求也使得大学生衡量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并综合个人职业理想的追求和心理需求等主观因素理性作出回流决定。

通过家乡的拉力因素与大城市推力因素作用力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家乡的吸引力比大城市的推力更有效诱发了毕业生的回流。

针对这些结论,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郑志宏有自己的观点,“在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诸多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地点、工资水平和职业发展空间。”他认为,就业回流选择是受到这些因素影响的结果,随着二、三线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和就业环境的提升,一线城市不再是大学生就业的普遍选择,在二、三线城市,大学生依然可以得到让自己满意的工资和事业前景。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谌新民也认为,影响当下毕业生选择就业地方的因素已经有所改变,其中包括网络技术的发展、生活成本和工作、创业机会。同时,城市的交通条件也是重要因素。

雍周嘉文是东北师大传媒学院应届毕业生,武汉、天津都有学校向她发来邀请,北京一所大学也给了她保研的机会,但是她全部放弃了,最终坚持自己的选择标准,“我希望在一个我喜欢的城市里工作和生活,这是最重要的。”她参加了福建和四川的公务员考试,厦门是她最喜欢的城市,成都是她的家乡。尽管还需要等待考试结果,但她十分乐观,“应该还好,如果没通过,我会再继续努力一年。”

而选择公务员作为职业理想,雍周嘉文是经过几番考虑的,“公务员工作本身比较稳定,工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相对于一些企事业单位,公务员体制有自己的晋升规则,比如对学历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在公务员体制里,可能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王林风和黄世友是长春理工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同班又同乡,四年里几乎形影不离,但他们将各自拥有自己的生活,王林风去了广州,黄世友选择苏州。王林风说:“我喜欢广州大都市的感觉,那里拥有更多的机会。”黄世友说:“我迷恋苏州的景致和生活的舒适感,没有什么比快乐生活更重要。”这对异姓兄弟都在自己中意的城市找到了位置。

■专家观点

回流是好现象需思考如何接纳

对于毕业生回流现象,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萧鸣政教授认为,由于一线城市人才饱和、生活成本过高,不少毕业生都选择了二、三线城市就业。尤其是对于从二、三线城市走出去的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晋升空间、降低生活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服务家乡。

中国劳动关系协会社会人力资源管理部部长蒋又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回流是个好现象,但是如何接纳回流人群,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廉思认为,中小城市要想吸引大学生,不但要在硬件上完善配套设施,还要从生活、文化甚至婚姻、养老上,给大学生以“安全感”,让他们落地生根。

原标题: 调查:北上广吸引力减弱 超四成大学生回乡就业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