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板凳上床取物、下地挪梯,8岁的小雨所感受到的世界,都是脚边的木制板凳带他去的。小雨被确诊为成骨不全症,俗称的“瓷娃娃”。自患病以后,他的生活就依靠一条板凳而展开———板凳代替他双腿“走路”,也是他最好的朋友。
两次手术已经耗光了“板凳男孩”家里所有的积蓄,安装在他腿上钢板早就该取出来,却因为无钱而拖延了下来。小雨渴望像其他同龄小伙伴一样站立起来,像他们一样读书,可如今,他只能在板凳的帮助下“按时”守候在家门外,看小伙伴放学……
等候小伙伴放学,是小雨最开心的事
从1到27
墙上写满他的“作业”
“板凳男孩”小雨家在仁寿县明朗村。小雨今年8岁,2009年小雨亲生父亲因为尿毒症去世,母亲王寿英带着小雨嫁给了明朗村四组的村民潘洪海。一家子都靠潘洪海在外打工为生,平时王寿英在家做农活。
今年6月初,外出打工的潘洪海因为手机钱包丢失,与家里人失去联系。这次出门前,潘洪海还答应小雨,回家时会给他买玩具回来。盼不到继父回家的小雨不停问妈妈:“爸爸呢?怎么这么久还没回来。”王寿英表示继父联系不上,心急的小雨一下子哭了出来,依靠板凳慢慢地挪到家门外,想到约200米的镇上求助。
“小雨和他爸爸感情很好,只要他爸爸打工回来,都会抱他、背他。爸爸天黑了没回来吃饭,他都会着急。”王寿英说。后来,在媒体的帮助下,潘洪海与家里人取得了联系。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到达小雨的家眉山市仁寿县明朗村四组,只见一家四口住在一个房间里。家门外的一面墙上,小雨写满了数字,由于妈妈只教他写到了27,所以墙上只有从1到27。在数字下面,还歪歪斜斜写下了几个汉字,墙上唯一的汉字词组就是“爸爸”。
多次骨折
手术花光家里积蓄
王寿英说,发现小雨身体不对劲是他3岁时。一次,小雨一个人在屋外耍时,一下子就摔倒在田坎里。经当地医院医生发现,小雨骨折了。从那以后,每隔不到三四个月,小雨就会骨折,左腿好了右腿又骨折。 潘洪海说,小雨骨折越来越频繁,家里又没钱,一直拖到2013年,他才带着小雨和东拼西凑的4.5万元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看病。
经华西医院儿外创伤科诊断,小雨患有成骨不全症,这样的患儿被俗称为“瓷娃娃”。医院在小雨左右双腿分别安装了钢板,在右脚膝盖安装了钢钉。几个月后,再次入院时医生又在右大腿处安装了钢板,并取出右脚膝盖的钢钉。”潘洪海说。
原本早就该取出来的钢板却因为治疗费用不够而拖延了下来。第一次治疗费4.3万元,第二次治疗费2.3万元,已经压得这个年收入只有1万元的农村家庭喘不过气。“至今我们还欠医院1.5万元,实在是没钱了。”潘洪海很苦恼,“我当然想要治下去,直到他康复为止,但现在确实拿不出钱来。”
著名编剧李亚玲得知此事后,主动提出捐出1万元给小雨作为治疗费用,并希望他尽快有条件学习知识。
放学时间
他准时挪到家门口
过去5年,小板凳是小雨最亲密的陪伴。“板凳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叫它‘板凳朋友’,我用来写作业的桌子叫‘桌子朋友’。”小雨说。通过板凳,他上床下床,走路下梯。
“绝大多数时间,他都是在家盯着电视看。”母亲王寿英有些抱怨。对于小雨来说,电视是他唯一可以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通过电视小雨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在当地也算是一件稀奇事。
小雨在2011年上过一个月学,后来由于不断骨折,他不得不离开了学校。尽管如此,在家里的墙上,在亲友送的本子上,还是写满了小雨对知识的渴望。“他现在的算术和汉字,都是我在教。”母亲王寿英说,由于身体情况不允许小雨前往学校读书,小雨自己还是希望能够像同龄小伙伴一样坐在课堂里上课。
小雨唯一固定时间离开屋子,是在周一到周五的下午。“附近学校下午4点放学,小雨会提前3点过用板凳挪到家门口守候,等着看放学的小朋友从他旁边经过,陪着他玩。一些小朋友和老师会送给他书籍、绘画本和玩具。”母亲王寿英说。
骨科医生:小雨应尽快到医院复诊
父母囊中羞涩,让早该做手术取出钢板的小雨迟迟无法走进医院的大门。被称为“瓷娃娃”的小雨得的到底是什么病?他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治疗和照顾呢?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梁益健医生介绍,“瓷娃娃”学名为成骨不全症,又称脆骨病,是一种罕见遗传性骨疾病,人群发病率约十万分之三。目前,这种病的发病原因尚且不明,患者骨质脆弱,轻微损伤即可引起骨折。对于这种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只能尽量严格地保护患儿,预防骨折。患儿过了青春期后,骨折次数会逐渐减少。
“为了安全,孩子在哪个医院做的钢板植入手术,就应该回到哪个医院去取出。” 梁益健医生解释说,医用钢板的植入和取出都需要借助同一套特定器械,不同的器械无法操作。“我建议小雨应该尽快回到医院去复诊。”
想投诉求助 找商报客户端
如果你也想投诉,或者有困难想寻求帮助,请扫描二维码下载成都商报客户端,进入“投诉”频道点击“投诉求助戳这里”,上传你的投诉信息或者求助内容。
成都商报记者 颜雪 王欢
摄影记者 卢祥龙
原标题:放学路上 板凳男孩按时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