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轨道交通在惠及民生的同时,还对成都市的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去年,成都地铁公司完成189亿元投资,今年投资总额预计为201亿元。同时,成都市通过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带动一批车辆制造企业及轨道交通相关的生产商落户成都,并形成了一批工业产业园,一个千亿级的产业链条正在形成。
投资
成都地铁年度投资
继续领跑市属国有企业
成都进入炎热的7月,成都地铁建设也是如火如荼:1号线南延线(本月月底开通)、1号线三期工程、3号线一期工程、4号线一期工程、4号线二期工程、7号线工程、10号线一期工程——目前全市在建地铁项目共计7个,涉及5条线路;而年内还将有多个项目实现开工。
多项目同时开工带来的不仅是更多成都市民“地铁梦”的早日实现,还有固定投资的不断增加。记者昨日从成都地铁公司获悉,该公司今年“年中答卷”已经交出——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成都地铁完成投资10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总额的50.8%,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作为我市基础设施国有平台公司中的领头羊,成都地铁的投资数据也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去年,该公司完成189亿元,其投资额占市级平台公司投资的45%,经济贡献巨大。今年,公司计划完成投资201亿元,不仅是全市12家市属国有企业中全年奋斗目标最高的一家,而且占到了全市总盘子的一半多,其额度比第二名高出近4倍。
“成都地铁近年来年度投资不断增加,2012年至2014年,累计完成投资400亿元。根据规划,至2020年,我市将完成380公里的轨道交通建设,据此预计,成都轨道交通的静态投资将累计达到2267亿元。”成都地铁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成都地铁在领跑全市市属国有企业投资的同时,还通过其交通优势,为成都工业发展助力加劲。在位于成都东部龙泉驿区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于2014年10月开通的地铁2号线东延线有力地支持了汽车产业园的发展;在新一轮建设规划中,园区还将有地铁线路规划建设。在成都南部的高新区,连通高新技术产业园、孵化园等科技园区的有地铁1号线、5号线、6号线及18号线,其中1号线已于2010年9月开通。在位于成都西部的高新西区,集中了富士康、华为等众多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和工业园区,除已开通试运营的地铁2号线以外,还将有地铁6号线及规划中的多条现代有轨电车线路,为本区域发展提供更好的交通服务。在成都北部,青白江区及新都区范围内有大型物流基地,规划有地铁3号线三期、5号线等。
带动
轨道交通发展
吸引相关企业争相落户
成都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带动了一批车辆制造企业及轨道交通相关的盾构机、自动售票、屏蔽门、电扶梯、通信信号设备等生产商在成都落户。
就在上月6日,用于地铁3号线的“成都造”地铁列车在位于新津县的成都北车有限公司生产厂区首次试跑。与此同时,生产厂家还向成都地铁运营公司交付了列车钥匙。“在成都地铁列车的制造过程中,从车体、涂装、整车组装到调试试验全部实现‘成都化’。”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是成都地铁发展把我们吸引到了成都安家落户。成都北车有限公司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相信将带动整个成都轨道产品产业链条发展。”该公司负责人介绍,成都北车有限公司将长客股份公司生产制造、质量管控、工艺体系“平移”至成都北车基地,接下来,成都北车有限公司将继续完成转向架生产线的建设,从而全面实现轨道交通车辆关键部件本地化生产制造。与此同时,该公司还不断引导、协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上游的供应商,包括牵引、制动、内装、空调、车门等系统,在成都投资建厂,进行本地化研发及制造,促进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落地,实现产业基地就近配套。“通过产业高地建设,成都北车有限公司将有力促进四川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配套发展,成为增加四川劳动力就业、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该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成都轨道交通技术研究院在成都北车有限公司同时揭牌。该研究院由长客股份公司、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北车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成都北车有限公司不仅可以实现成都地铁成都造,剑指西南市场,未来还将涵盖东南亚地区,而这要求有大量的核心技术支持。这个研究院的成立,就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空白。”成都轨道交通技术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据介绍,该研究院成立后将整合西南地区既有的优势资源,培育轨道交通一体化的能力,共同开展技术创新与交流合作,为实现四川省、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结构升级,达成“西南车,成都造”的目标,并为全面提升西南地区高速列车核心技术开发做好技术储备、技术支持、技术服务及咨询和培训。“借助研究院的技术平台,将加速轨道交通产业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整体竞争力。”成都轨道交通技术研究院负责人说。
就在同一天,阿尔斯通、克诺尔等业内多家轨道交通企业与新津县政府签署了意向合作书,有望进驻新津轨道产业园。这些企业在成都投资建厂,进行本地化研发及制造,将促进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落地,实现产业基地就近配套。据估计,2019年可实现年产值突破100-200亿元,带动配套产业200-300亿元。
不仅吸引外地企业到成都安家落户,而且成都本地企业也在与外地企业的“联姻” 中得到帮助,实现提档升级。记者从成都地铁公司了解到,我市将引进全国最大的列车配套企业,与本地某设备公司组建新公司,为轨道交通列车提供整车配套产品,这不仅可以实现列车相关配套产品的本地化生产,我市企业也可以因此实现提档升级。
聚集
本土企业增资建园
突出全链聚集效应
就在下月初,中国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的首批厂房将开工建设;到明年8月,成都市民将能够看到“成都造”A型地铁列车下线。而整个一期工程将在明年年底全面建成,2017年一季度末全部投产。
位于新都区的中国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是我市本土企业因轨道交通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其前身是历经60余年成长发展的中国中车旗下的南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为何要以产业园区形式,将企业做大做强?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其原因除了企业寻求新产业、实现新发展的内生动力,还因大势推动和责任担当。“当前,成都在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引领下,全力构建‘产业支撑’。在新一轮大发展中抢得先机,成都市确定轨道交通建设必须先行,以此解决成都市交通拥堵难题,并促进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的大发展,实现千亿级的体量。而事实上,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地处‘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之处,具有覆盖西南乃至东南亚、西亚地区的强大市场辐射能力。同时,成都拥有国内罕见的、囊括轨道交通研发、设计、建设及装备制造等全领域的产研学资源。成都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可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2012年,原中国南车旗下的龙头企业——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方股份)联合南车成都公司等,在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的成都南车轨道车辆有限公司破土动工。公司当年开工建设,当年建成投产,实现了“成都地铁成都造”。截至目前,运行在成都地铁的地铁车辆中有168辆出自该公司。至明年上半年,该公司还将交付144辆地铁车辆,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去年5月,原中国南车决定由四方股份带动南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做大做强,将地铁车辆、城际动车、市域列车、有轨电车、空轨列车等产品的研发制造技术向成都转移,投资建设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2014年8月,产业园择址新都。按照重组后的中国中车战略布局,以及对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的发展定位,产业园建成后,将形成城际动车组、城轨地铁车辆、现代有轨电车的生产制造能力;形成高速动车组高级修、和谐型大功率电力机车高级修、城轨地铁车辆大架修、铁路机车大修和客车厂修的检修维保能力;形成城轨地铁车辆铝合金车体制造生产线等关键零部件的配套生产能力;依托西南交大、中铁二院等本土科研院校资源优势,联合四方股份共同建设西南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中心,大力培养本土化研发人才,构建兼顾既有、面向新产业的研发和设计能力。同时,园区将充分发挥整车聚合力,吸引行业内的优质配套厂商入驻,以主机研发制造拉动全产业链的形成,合力打造中国中车在西部的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技术基地、服务基地和出口基地。
本报记者 袁弘
原标题:发展成都轨道交通 做大“产业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