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已圆满结束,可成都农业带给代表团的惊喜和思考还在持续发酵。美景一样的茶园基地,一望无垠的粮食规模化基地,以及为农业生产配套的烘储中心、服务超市……这些彰显着成都探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成果让代表们意犹未尽。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耀锦:
三产融合 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成都平原农业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优势特色农产品具有物以稀为贵、品质更好、品牌效应强的优势。在成都,成都猕猴桃、丑柑(不知火柑橘)、蒲江雀舌都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且都已形成十万亩种植基地,这是值得肯定的成绩。尤其是茶叶和猕猴桃的种植、加工、销售的信息化水平都很高,也体现出成都农产品加工的优势。通过建加工基地,最终创建自己的品牌,这值得全国各地的农业部门学习。
这些举措也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的要求吻合。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农民分享三次产业融合带来的红利,拓展农业功能培育农村新的增长点,真正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农业部水产总站站长魏宝振:
产村相融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
成都提出了新村建设的“小、组、微、生”(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在两天的参观考察中,蒲江县的两河村和崇州的五星村让大家有了最直观的感受。新式的川西民居宜聚则聚、宜散则散,房前屋后瓜果田园,新村建设很好地诠释了“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同时,两个村都通过新村建设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两河村建设连片标准化柑橘产业基地,五星村粮食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并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这样的产村相融新模式在全国都应该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农业部中国水产科学院院长张显良:
成都创新 给全国树立了榜样
房子好、环境美、产业强、农民富,整个参观过程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这些成果展示的背后应该离不开成都农业的不断创新、探索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通过参观考察,成都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也创新了很多模式,像“小组微生”的新村,解决种粮问题的农业职业经理人,还有提供劳务服务的超市,这些都是成都特有的元素,也是成都的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成都给全国树立了一个榜样。本报记者 粟新林 李颖
原标题:成都创新是榜样 最大感受是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