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平:
将来一定要为家乡做一两件事儿,感谢乡亲父老,回报党和社会。
在平桥乡提起刘守平,人人都竖大拇指。他患有先天性脊椎弯曲病,肢体四级残疾,但他致富不忘家乡人,回乡创业,带领家乡人民种植草莓走上了致富之路,帮助困难家庭、残疾人解决就业问题。他还长期帮助周围的残疾人、年满80岁的老人和困难家庭的儿童,并与乡内近20名学生建立了长期资助关系。
家庭贫困受帮助 不忘感恩家乡父老
刘守平在家排行老三,6岁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人世;母亲在一次意外中残疾,在他16岁时去世了。刘守平本人患先天性脊椎弯曲病,后鉴定为肢体四级残疾;家里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家境十分贫困。
由于母亲无法参加正常的集体劳动,为了照顾他家,生产队和社员们将放牛、喂猪这些较为轻松的活让给他们做。母亲去世后,他顶替了生产队的名额,白天跟着大人们一起开荒搞生产,挣“工分”换口粮,晚上便割草喂牛。乡党委政府的关怀,残联干部的帮扶,刘守平家一次一次渡过了难关。从那时起,刘守平就暗自发誓:“将来一定要为家乡做一两件事儿,感谢乡亲父老,回报党和社会。”
卖水果起家 帮乡亲垫付车费
18岁那年,刘守平独自踏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看过铺子、卖过火车票,睡过桥洞……最后,在老乡的指点下学做卖花生、水果的小生意。“虽然那时很苦,但是也为自己积累了很多精神上的财富。”
1987年,刘守平到成都做起了水果生意。因为诚信经营,起早贪黑地辛勤工作,生意渐渐越做越火。11年后,他与朋友合伙开起了“新天地”货运公司,成了小有名气的水果经纪人。2006年,他筹款40万元买下了一个火车票代售点,并成立了成都市路路通票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彼时,刘守平的年收入达50万元以上,可以说是过上了名副其实的小康生活。
虽然自己过上了好日子,但只要一想到家乡的父老乡亲还从事着传统的“麦、玉、苕”种植,过着较为贫穷的生活,刘守平的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总想着要做点什么。金堂县是个劳务输出大县,平桥乡的外出务工人员也非常多,刘守平就利用自己的售票点帮助家乡的老百姓解决买票难问题。近年来,代购的车票不下5000张,有时候还为大家垫付票钱。可是,他依然觉得这还远远不够。
成立草莓专业合作社 带领村民致富
2011年,刘守平联合6个股东,投入近600万元资金,成立了四川金森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市、县残联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种养殖业扶持政策下,他在家乡成立了成都金堂金森冬草莓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五盛村1、2、4、7组建冬草莓种植基地,产业工人长期保持180余人,并带动全乡400余户(26户残疾人)家庭发展草莓及其它种养殖业,并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对残疾人家庭开展草莓栽培及其他种养殖技术培训,通过传、帮、带,解决当地富余劳动力及残疾人就业,引导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刘守平通过“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200余户农户参与冬草莓种植,面积达1500亩,免费为农户提供种苗、全程技术服务、果品义务销售等。2013年带动农户3000户,种植面积达5000亩,把家乡建成草莓之乡。
已经种了17年草莓的赖志林是刘守平好不容易请来的技术专家。在近10次的接触后,56岁的赖志林终于被眼前这位跛足的中年男人打动,决定为其提供草莓种植技术,帮助引进新品种。赖志林说,打动自己的不仅有刘守平身残志坚的精神,更有他带领乡亲致富的决心。
原标题:“草莓哥”刘守平:回乡创业 带领乡亲打造草莓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