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末,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环卫压力骤增。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城市垃圾年清运量从1979年的2508万吨增至2014年的近1.79亿吨,25年间数字变7倍。如果把城市每年产生的垃圾堆在一起,可以堆出500多座百层高楼。破解如此大的环卫压力,改革势在必行。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城市环卫保洁工作现场会上,住建部部长陈政高表示,将启动“清洁城市环境”活动,创建美好家园,到“十三五”末,城市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要彻底解决。为此,将整合环卫保洁职能,解决部门交叉、推诿扯皮的问题,完善城市环境卫生标准和考核指标体系,推进环卫作业的市场化改革。
保洁责任要统一
破解推诿和扯皮,一把扫帚扫到底
不少城市环境卫生始终面临“保而不洁”的尴尬,究其原因,部门交叉管理是条“拦路虎”。
目前,城市保洁工作“多头管理”,按照作业区域,分别由城管、园林、市政、水务等部门共同负责。在同一条道路上,落叶落到路面,归城管局清扫;落到绿地,归园林部门清理;落到河道水面上,归水务部门清理;落入下水道,归市政部门清理。
“虽然这一管理模式基本覆盖了城区保洁范围,但在实际执行中问题多多。”山东济南市历下区副区长刘科分析,目前的城市保洁责任体系存在三大弊病,一是作业相互影响。环卫污水冲入花坛,园林维护植被时将泥土带到路面,市政清掏雨水井时又会导致淤泥污染路面。二是作业时间不一致。环卫保洁在早高峰之前完成,其他相关部门都为上班后进行保洁作业,造成了同一时间段内,各部门负责的区域洁净程度不一。三是作业标准不统一。各部门各自为战,无论是污物垃圾的滞留时间,还是量化考核细则都不相同,不仅容易造成交叉污染,还会形成保洁盲点。
为了提高效率,济南历下区明确城管局为保洁作业和管理的主体,将各部门的相关资金统一归属城管部门,把多头管理变成统一管理、综合养护,形成以路网为核心、一个部门负责、一把“扫帚”扫到底的管理模式。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介绍,“十三五”期间,完善城市环卫体制机制也是重头戏,其中,整合环卫保洁职能,实现综合保洁一体化,解决部门交叉、推诿扯皮的问题是重要目标。
此外,还将完善城市环境卫生标准和考核指标体系,实现精细化管理,特别是变“大扫把”为“机械化”,提高机械化作业的覆盖率。宁夏中卫先后投入2200余万元,购置了道路洗扫车、清扫车辆30辆,机扫率达73.5%。从资金投入情况来看,每台车相当于22个环卫工人的工作量,每年减少人工投入720万元,而机械运转费用760万元,保洁成本并没有增加多少,但清洁效果可以达到“以克论净”,即城市道路每平方米浮尘含量不超过5克,且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市场改革“无震荡”
防止政府甩包袱,保障财政投入有效果
近几年,为了提高资金效率与作业质量,不少城市将环卫工作推向市场,然而,这其中也出现了政府部门“甩包袱”、市场准入“裙带关系”泛滥等情况,导致财政投入增加不少,但城市保洁却没保障,更出现了“环卫工作是否适宜市场化改革”的争议。
环卫作业由事业运行改为市场化运营会否导致成本大涨?大连算了一笔账,以2011年为例,市场招标价格3.36亿元,包含的管理费、利润和税金为20%,实际成本2.69亿元,与事业运行成本2.14亿元相差5500万元,但人员工资每人增加500元,增资4000万元,实际增长仅为1500万元。同时,保洁作业面积增加了76%,保洁时间也由过去的不足12小时延长至每天16至20小时。
据陆克华介绍,“十三五”将推进环卫作业的市场化改革,培育大型骨干的环卫企业,实现前后端环卫作业一条龙和连锁经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可见,市场化改革是城市环卫服务的大趋势。
“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是让政府花同样的钱办更多更好的事情,良好的环境和稳定的政策是市场化成功的关键。”广西升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覃俊玮说,环卫改革成功,一靠稳定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二靠统一透明的市场监管机制。
以柳州为例,“以量计价、差异收费”的核算机制,避免了企业通过偷工减料弥补成本上升;“与最低工资、CPI挂钩,有奖有罚”的调价机制,符合市场规律,也增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市场化改革并不意味着减轻政府部门的工作量。大连市副市长张亚东认为,环卫市场化改革,政府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责任和压力会更大。“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实现‘无震荡’改革,2011年改革启动时我们就非常谨慎,今年重新招标又对监管协议做了大幅度改动,增加了资产管理与维护、退出机制、项目移交、人员安置等条款。工作量一点没减。”
原标题:环卫改革 不再各扫门前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