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曾被日军悬赏重金捉拿的爆炸大王:于化虎

2015-08-07 13:50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梁巍   责任编辑: 马兰

绊雷、夹子雷、头发丝雷……1962年,《地雷战》红遍大江南北。发明各种雷的赵虎、枪法准确的玉兰、宁死不屈的石大爷……这些影视形象深入人心。

门前屋后,村里村外,大路边,小道旁,地雷无处不在,炸得鬼子人仰马翻,魂飞魄散,谈雷色变。

在抗战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记者走进电影《地雷战》的实景拍摄地山东省海阳市,探寻历史的足迹。

电影场景揭秘

在当地说起地雷战,耳边总会响起熟悉的7个字,“不见鬼子不挂弦”。这句《地雷战》中的经典台词,如今还在当地广为流传。海阳的地雷战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石碾陪伴民兵三年时间

雷主任到达赵家庄,教会民兵们如何埋雷、引爆雷,成功炸死鬼子后,民兵们士气大振。而后,铁雷没有了,村民们用“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黑火药配方做起了石雷,一起唱着歌碾炸药的场景历历在目……

电影里的那座石碾,就在《地雷战》的拍摄地海阳市朱吴镇山中涧村。如今,这里已经成了地雷战景区,往来游客如织。虽然在电影中石碾镜头比较少,但它陪伴了民兵们整整三年时间。记者试着上前推了推,看似那么大的石碾,在杠杆的作用力下,一个人完全能够推得动。“白天弄粮食,晚上磨炸药。”三年间,这座碾子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故障,一共碾制了3万多公斤石雷原料,可谓功不可没。石碾除了碾炸药,还可以作为人们休息的大凳子,大碾盘周围能坐十几个人。而这一场景,在当时的电影中,也可以得到佐证。

不见鬼子不挂弦

夹子雷、碎石类、飞雷……炸得鬼子战战兢兢,为了防止地雷伤及村民,“不见鬼子不挂弦”成为了大家的口头禅,弦就是引爆地雷的拉线,鬼子来了才把弦挂上。鬼子找来了工兵探雷,却不料,民兵们发明了头发丝雷、西瓜雷,让鬼子走到哪儿炸到哪儿,最后满地逃窜,影片中的地雷战让人大快人心。那么,这30种地雷为什么这么神奇?在“雷乡”赵疃村,这里是影片赵虎的原型之一赵守福的故乡。

“我父亲告诉过我,其实做这些雷并没有那么复杂。”村民赵广培爷爷的父亲参加过地雷战,从小他就听着地雷战的故事长大。“挂雷、飞雷其实就是普通的拉弦地雷,只不过挂在高处罢了。为了防止鬼子的探雷器看到拉线,就用头发丝代替,这就是头发丝雷。”陈爷爷告诉记者,还有那种敌人拿回去研究就爆炸的雷实际是在里面安装了一根皮筋,当敌人打开地雷研究的时候,皮筋松开便会引爆雷管。

故事代代相传

当年,炸死鬼子171人、被日军悬赏重金捉拿的于化虎到底是何许人也?记者采访到了“爆炸大王”于化虎的长孙于树良,

于化虎是《地雷战》中赵虎的原型之一,51岁的于树良从小听爷爷讲地雷战的故事。

于化虎这个名字

是许世友司令给取的

爷爷给的铁雷看着很小

却要用两只手才能抱起

于树良的家中,有爷爷传给他的一个铁雷,这个铁雷看着很小,上面有许多菱形切片。然而,小小的铁雷却很重,记者用两只手才能抱起。“这是我珍藏的东西,爷爷让我觉得骄傲!”于树良告诉记者,爷爷本名其实不叫于化虎,化虎二字大有来头。

原来,这是许世友司令喊响的名字。于树良说,于化虎本名叫于晋生。当年,胶东军区在海阳召开英模大会时,许世友司令大赞于化虎的爆破技术,同时笑着说“渤海出了一条龙(林化龙),东海要出一只虎,你干脆叫于化虎得了!”从此以后,于化虎的名字就传开了。

爷爷曾换上鬼子军装

下山救出了一名婴儿

面对鬼子的扫荡,村民们把雷埋在村里的小路上,鬼子一来都上山去。于树良讲道,当年于化虎却经历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夜袭。当年,鬼子来扫荡时,于化虎组织村民们一起上了山。然而,到了山上后才知道,一名妇女把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藏在了家里的米缸里。“那名妇女以为鬼子见不到人就会走,谁知道,当晚鬼子就在文山后村住下了。”于树良说,当时那名妇女哭着来求于化虎去解救这名婴儿,于化虎和其他几个民兵二话没说,拿起枪就往山下走。

夜色茫茫,于化虎在一名守夜日军放松警惕的一刹那,快步冲上去用枪将这名日军放倒。随后,在其他鬼子赶来之前,他迅速把鬼子尸体放到屋子的灶台下,并将鬼子的衣服换上。“爷爷当时差一点就被发现了!”于树良说,爷爷不会日语,在村里遇到有鬼子给他打招呼,爷爷学鬼子说了“嗯”“啊”这样的语气词,才侥幸敷衍了过去。最后,在午夜日军都疲惫的时候,于化虎救下了熟睡中的婴儿。“好在当时那名婴儿并没有哭闹,否则,爷爷可能就葬身在村里了。”回忆到这里,于树良长叹了一口气。

全家以爷爷为榜样

现在基本都在从军

在日军侵占的105天里,于化虎用地雷炸死了171人,日军悬赏1万元重金捉拿他,他续写了民兵英雄的传奇故事。“每次爆炸行动,对于爷爷来说,都是一次生死的考验。”于树良告诉记者,于化虎在一次背着地雷炸鬼子兵营时,差一点命丧黄泉。1943年,鬼子很久没来村里了,于化虎便寻思着到鬼子的老巢去炸一次。一天晚上,他和另外一个民兵一起,摸黑前往鬼子的据点。“爷爷当时告诉这位民兵,如果他两个小时出不来,就表示他可能被鬼子抓住了,那样他也算死得其所了。”于树良说,当时,于化虎把地雷挂在脖子上,看到了正在训练的鬼子,他悄悄地潜伏在角落里,默默等鬼子走后,把地雷埋在栅栏门里边,迅速地离开了那里。第二天早上天刚亮,据点里的地雷响了,炸死了开门的鬼子。这一次,又让于化虎在整个海阳名声大震。

如今,于化虎已经过世11年了,他的精神却激励着他的后人。“我们全家都以爷爷为榜样。”于树良说,他们一家人受爷爷的影响,现在基本都在从军。凭借着高大的身材,他自己也曾在三军仪仗队当过兵,“我以后也会让我的女儿从军。”

历史永远铭记

文物诉说

英雄战斗故事

山东海阳地雷战纪念馆内,每一件珍藏的文物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而在每一段故事的背后都记录着海阳人民在地雷战中的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双千层底布鞋

在纪念馆的革命文物中,有一双做工精细的千层底布鞋,鞋底上绣有“保家卫国”的字样,字迹圆润工整,展现出了制作者细腻漂亮的针线活。而这双鞋的绣制者就是电影《地雷战》中“玉兰”姑娘的原型之一——胶东民兵英雄陈桂香。“不仅技术过硬,而且胆大心细、足智多谋。”这是后人对陈桂香的评价。在1945年盛夏的一个中午,鬼子来到纪家店村进行扫荡。“天热鬼子进村首先要找水喝,陈桂香就在水井边上埋上了地雷。”她在一处显眼的水井周围迅速埋好踏雷,并找来一只水桶放在井边。进庄后的鬼子发现水井旁的水桶后,都一窝蜂地拥了过去。轰隆一声巨响,鬼子没喝上水,却尝到了中国铁西瓜的滋味,连滚带爬地逃走了。

木箱做的脚踏雷

在地雷战纪念馆里,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些炸死敌军的地雷了。这其中,老鼠夹子做成的夹子雷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夹子雷爆炸时,用夹子的弹簧拉响雷管引爆。而一旁的脚踏雷与夹子雷的功能相同,脚踏雷的主要用法是在箱子旁边埋一颗雷,箱子盖被踏落后拉响雷管,引起爆炸。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到赵疃村的民兵英雄赵同伦所布的地雷阵。当年,赵同伦接到敌人出据点扫荡的信号,带领民兵在村里村外布下了地雷阵,敌人进入村北树林后碰响绊雷,扑到十字街口又踏响箱子雷。这次地雷阵一共炸死炸伤10多名敌人,一匹洋马,不仅没让敌人抢到粮食,还让他们抬着一具具尸体逃回了据点。

史料

地雷战

地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式之一,抗战时期,地雷大显神威,不仅在山东海阳人民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在胶东抗战史上涂上了浓重的一笔。1943年5月,瑞宇村首颗地雷炸响,拉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海阳民兵共作战2000余次,毙伤俘敌1500余名,缴获各种武器600余件,涌现出县以上英雄模范500多位。其中出现了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等全国民兵英雄,他们带领民兵一次次把入侵的敌人炸得人仰马翻,让日伪军闻风丧胆,在抗日战争史上书写了一个个以弱胜强的神话。

原标题:于化虎炸死敌人171人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