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普法深入人心 司法行政有了“成都实践”

2015-08-11 16:49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今年以来,我市司法局将“六五”普法作为工作重心,突出“法律服务促发展·法治文化润民心·法治保障强基础”工作主题,开展的深化普惠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学法用法工作体系、人民调解工作体系、社区矫正执行体系等工作均取得新突破。

不久前,司法部对我市在全国率先将司法行政工作延伸到村(社区)、法律援助、特殊人群管理、律师管理等多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司法行政工作“成都实践”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普惠型法律服务 到村社到身边

所谓“三化”是指,在普惠型法律服务中着力抓好法律服务相关制度健全、信息化改造和网格化管理。在服务触角延伸和专项普法活动开展的同时,市司法局法律服务的惠及面、便捷性进一步拓展。

市司法局将《成都市法律援助条例》修订列入2015年度修法计划,起草《成都市法律援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建立法律援助案件专家评议制度。加强律师队伍建设的八项措施,在全国率先制定律师诚信评价体系,构建行业自律、社会评价、行政监管三位一体、动态掌握的管理服务工作体系。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司法局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145件,服务困难群众38972人。

在信息化方面,为方便群众获取新鲜及时的法律服务,司法局升级了法治成都政务微博、应用软件“法律服务一点通”和“12348”法律援助咨询服务体系,建成了国家司法考试咨询服务平台,还推出了全天候响应、全过程可溯的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志愿者在线咨询、特殊人群(残疾人、高龄老人)预约上门服务等多项惠民举措。一个集咨询服务、法治宣传、信息录入、援助引导、舆情收集等功能于一体的法律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业已建立。其中,组织开发的律师综合信息系统强化了律师队伍监督管理。“律师综合信息系统具有业务在线办理、诚信信息管理、网上投诉举报、律师在线评价、权威律师信息等十大功能。”该系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系统既提高了管理的精准化、科学性,又为社会提供了权威、及时的信息法律服务。

在网格化建设中,市司法局组织全市司法行政单位规范升级现有的19个区(市)县规范化法律服务大厅,全面加强3415个村(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规范化,新建成16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对点、网格化地建设管理进一步推进了四级法律服务平台的全域覆盖,城乡一体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已延伸到村(社区)。

此外,由市律协组织建立的公益法律服务专业委员会在全市律师行业开展了党员律师公益行主题活动,组织了2个“法律服务同心团”深入藏区开展义务法律服务,为他们送去了及时的法律服务。围绕农民工讨薪难、老年人权益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尊老扶幼助残·法律援助惠民行”等法律援助活动,让弱势群体共享法治阳光。

生动普法全覆盖 学法用法全国先进

为切实发挥牵头抓总的职能作用,市司法局同步推动制度设计、载体创新和普法活动三项工作,助力全市学法用法工作取得新成效。在制定完善《成都市“六五”普法2015年工作要点》《“法治大讲堂”常态化实施方案》《法治文化示范基地方案》基础上,建立起“市民观察员” “公职人员学法用法”等制度,通过制度分解,落实了法治大讲堂、“法律七进”、三项示范创建等工作任务,推动学法用法工作的法治化、常态化、主动性和集成化。今年以来,全市已有4个区(县)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在“六五”普法工作中,以法治大讲堂、“法律七进”为抓手,每季度开展一次“情系民生·握手法治”普法专项活动。活动围绕城乡统筹、环境治理和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等内容,包含法治文艺演出、“以案释法”、“普法直通车”等多种方式。通过活动在领导干部、执法工作人员、青少年等重点对象中营造起了崇法向善、循法而行的良好氛围。据悉,今年以来市司法局已招募法治宣传志愿者8778人,开展活动1800次,组建法治文艺小分队开展文艺演出700余场。

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普法新阵地,打造法治宣传网络互动平台、移动终端平台,整合力量强力打造“998法治大讲堂”法治品牌节目,全市法治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渗透力得到极大提高。

“下一步,我们将发挥好学法用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健全学法用法考核评估办法和联席会制度,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扎实开展以案说法进万家主题活动,继续深化‘三横三纵’法治示范创建,抓好‘六五’普法总结验收,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市司法局有关领导说道。

各类调解先行 社会矛盾纠纷柔性化解

狠抓人民调解的组织优化和联调机制优化是实现社会矛盾纠纷的柔性化解的关键。据悉,今年以来,全市共排查各类纠纷6472件,共调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19488件,涉及金额5.45亿元,调解成功率达97.9%。

司法局在建立高标准的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全市现已建立各类专业性、行业性人调组织259个,涉及8个领域。在各调解组织运行机制健全过程中,重点完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委员会、医疗纠纷和物业纠纷人民调解组织等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档案管理、疑难案件讨论制度等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工作纪律及工作要求,规范统一工作台账、案卷文书,提高调解成功率。今年来,全市各专业性、行业性人调组织调解矛盾纠纷7532件,占全市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纠纷总数的38.6%,成效明显。

此外,通过推进“多调对接”联动模式,完善“三大调解”联动衔接机制、跨区域和行政接边区域人民调解联动响应和处置机制,完善人民调解与信访衔接机制,形成各级各类调解组织协作互动的工作格局。完善矛盾纠纷联排模式,注重与派出所、综治办、村(居)委会等衔接联动,定期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重点加强对重大敏感时间节点和特殊区域开展排查化解活动,做到各类纠纷早发现、早调处、早预防。推进重大矛盾纠纷联调模式,及时掌握、参与、研判、调处重大案件,参与调处和化解了一批在全市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市司法局将进一步指导建立健全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推进区域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打造一批以个人命名的品牌化人民调解工作室,特别是强化重大敏感时段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提升矫治实效集 心理咨询、法治教育、就业培训于一体

市司法局着眼于提升矫治实效,提高司法所规范执法能力,坚持重点管控与教育帮扶同步开展,发动社会有效参与,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

建立健全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机制,组织全市439名工作人员申办了社区矫正执法证,举办社区矫正工作者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班和业务工作培训会,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加强矫正衔接,强化日常监管,完善监督机制,构建起社区矫正管理三级平台,提升社区矫正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有效防止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近半年,有关部门共走访社区服刑人员3256人次,组织集中教育135次2315人,组织集中劳动122次1627人,未发生影响全市的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重大案件。

据介绍,司法局将必接必送制度作为社区矫正执行体系的重点,同时推广刑满释放人员出监衔接谈话制度,辖区内重点帮教对象接送率达到100%,在监服刑人员信息核查率达到100%,并新建成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3个,共建成帮教基地81个。今年上半年,共接纳刑满释放人员1471人,安置1436人,安置率为97.6%,帮教1461人,帮教率为99.3%,实现管理服务同步化、教育帮扶同程化。

在“司法所·148”工作方面,“把着眼点放到基层,在基层创新社会调查评估方式,制定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力争建成2-3个集心理咨询、法治教育、就业培训等一体化特色化的过渡性安置帮教中心”。司法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开展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和安置帮教等工作业务知识培训,力图把司法所打造成为化解矛盾、宣传法治、服务群众、创新治理的司法行政一线综合平台。

下半年,市司法局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要求,以深化普惠型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重心,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加强执业监管,净化行业风气,着力完善“五大体系”,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提供有力的法律服务和保障。

本报记者 晨迪 文/图

原标题:普法深入人心 司法行政有了“成都实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