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13日电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今日在回答记者提问“如何评价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战中各自所起的作用”时表示,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历史的事实是两句话:国民党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容否认;同时,国民党有消极抗战的一面,这也不容否认。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举行吹风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介绍抗日战争敌后战场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高永中表示,战争硝烟过去了70年,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澄清,需要客观公正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研究抗日战争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我们要尊重历史事实。
高永中表示,纵观世界历史风云,各种政治力量在胜利的时候容易更多分享胜利成果,失败的时候容易推卸各自责任,这是历史的常态,也不足为奇,但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胜利是最重要的,功劳是中国人民的,是大家的,不是中国任何一种政治力量可以独享的,这就是历史事实。至于各种政治力量,包括国共两党在战争中的作用,就是要让历史说话、历史发言、事实说话。
他表示,历史的事实是两句话:一是国民党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不容否认;二是国民党有消极抗战的一面,这也不容否认。可以从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发展阶段分别拿一些历史史实加以说明。
局部抗战阶段,总的看来,国民党是边反共边抗战,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忙于安定国内形势,特别是“围剿”红军,总体上是消极抗战,或者幻想依赖国际力量来制止日本的侵略。
与此同时,部分国民党爱国将士也进行了东北抗战、淞沪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绥远抗战。要特别指出,国民政府组织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在喜峰口等100多个长城关口部署了守备,在长城沿线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一次次英勇的搏杀,这是可歌可泣的。
高永中指出,大家所熟悉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在长城抗战期间由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亲临前线采风后创作而成的,我们现在把它作为我们的国歌。因为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战争,反映的是一种民族精神。我们共产党就有这样的胸怀。
西安事变爆发以后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也成为一个扭转时局的枢纽。七七事变以后,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于7月17日发表了关于解决七七事变的谈话。中国共产党是7月8日就发表了,他比我们晚了10天,但毕竟也发表了抗战的谈话。
在全面抗战阶段,国共合作成为了抗日主流,这个应该充分肯定,许多事情都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之下做的。“持久战”是共产党提出来的,也成为国共两党的共识,这也是历史事实。国民党也办过游击战的培训班,国民党的许多将领也在学、看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蒋介石对我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也做了积极的回应。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后来的一切胜利都与这个统一战线有关。
国民党军队在共产党的推动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感召下,在爱国民众的支援下,组织了一系列战役,这些战役都是抗日战争的一部分。比如忻口战役、徐州战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台儿庄战役、长沙衡阳会战以及缅北滇西的大反攻,这些都有史可查,记录在案。特别是台儿庄战役,名气很大。特别是在防御阶段,这些战役为打破“速胜论”、“亡国论”,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有动摇有彷徨,蒋介石和汪精卫还不一样,汪精卫是叛国投敌,蒋介石犹豫彷徨,但是毕竟没有双手举起来投降,这也是一个不同,也是历史上值得肯定的东西。
他同时指出,国民党消极抗战在历史上也有明明白白的记录。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实行单纯的政府和军队的抗战,防止民众运动的发展,千方百计地限制和打击共产党,这也是历史事实。共产党是人民战争,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参加抗战。国民党人认为,如果让老百姓参战,要军队干什么?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其实是没有认识到中国抗战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动员全国的老百姓这个关键问题。
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越打越多,因为我们有人民做后盾,做支援。由于国共两党在人民力量如何依靠和使用上的分歧,后来事情发生了很多变化。国民党很害怕共产党和老百姓团结在一起,所以限制共产党,国民党也拿不出一整套正确的抗战战略方针、战略战术,这样就脱离了中国国情。特别是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日益转向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包括汪精卫在内的大批高官和将领投降日本,这也有史可查。
国民党中央委员投日的就有20多人,手汪精卫投降日本,建立汪伪政权,还掀起过三次反共高潮。在最后胜利的时候,为抢夺和独占抗战胜利果实,还和外国政府一起命令解放区军民原地驻防,不得向日伪军擅自行动,命令日伪军实行就地维护地方治安,抵抗人民军队的受降,连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回忆录中也承认,这种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的办法,是美国国防部和国务院联合决定而经他批准的。
原标题:专家:国民党在全民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容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