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日本“仁丹”背后的秘密:其实是日军的路标暗记

2015-08-18 15:04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1931年,成都某城门外,“我们的‘仁丹’可治心痛肚痛、瘟疫以及消食醒酒等,而且价格也不贵,一角一小包,两角一大包咯!”一个日本人用不太流利的中文推销道。

“感冒能治吗?晕车晕船能治不?”围观市民询问道。“当然可以,都能治。”日本人道。“我要一小包”“我要两大包”……一群市民争先恐后地抢买日本“仁丹”。像这样推销日本“仁丹”的场景不只发生在成都的街头巷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各处都非常常见。

日本“仁丹”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药品?为什么要在中国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漫天的“仁丹”广告背后,又隐藏着日本人怎样不可告人的玄机?

记者通过大量查阅成都市档案局相关档案,最终梳理出日本“仁丹”在中国大肆推销背后的秘密。

秘密在胡子的画法上

■两角上翘:畅通无阻

■左角下垂:左路不通

■右角下垂,右路不通

■两角下垂:此路不通

一心入川只为涂刷“仁丹”广告?

成都闹市街头穷乡僻壤 “仁丹”广告比比皆是

在民国初期,“仁丹”就已经在中国声名鹊起,广告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仁丹”的广告画报对于生活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成都人来说,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印象。尤其是它的注册商标,一个穿着大礼服的翘胡子将军像,因其胡子有着浓浓的日本风味,让人印象深刻,又被称作“仁丹胡”。

而当时在中国大行其道打上日本标记的“仁丹”,其来历竟然来自中国。据了解,甲午战争后,日本人占领了我国台湾。为了避暑,当地人会用月桃种子砂仁制造清凉解暑药。上个世纪初,一个叫森下博的日本军人,从当地居民那儿学到了这种制作方法,回到日本以后,求教药剂师及汉学家,制成了“仁丹”。

那么“仁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肆在成都推广售卖的呢?记者在市档案局看到了一份档案,该档案的产生时间是1931年5月30日,是日本领事署就仁丹公司派遣专人入川的事务,向成都市当局出示的一封信函。“由于当时日本仁丹公司仅在湖北汉口设立了分公司,因此在成都的相关事务,理应由汉口仁丹公司负责。但他们一心要求入川,其真实目的现在从信函中看来只有一个,就是涂写‘仁丹’广告。”市档案学会理事长姬勇介绍说,信函中明确提到,“将在此地各城门内外,原书有‘仁丹’广告的墙壁上及附近地方墙壁,得屋主同意后用蓝白二色油漆重新书写‘仁丹’二字。”因此,不管在当时成都的闹市街头,还是穷乡僻壤,这样的“仁丹”广告比比皆是。

“日本除了利用广告大肆入侵中国市场,另外‘仁丹’的价格也极大程度地俘获了人心。”姬勇说道,这可以从另外一份档案中得到证实,那是当时成都的一张药价单。记者从这份药价单上看到,单子中的“仁丹”,根据分量的不同,给出了五种价格。但其中420粒装的大包“仁丹”仅售9毛,而最小包装的“仁丹”更是标出了1毛的超低价。与同在一张药价单上的其他药品相比,“仁丹”的价格优势立马凸显了出来。

日本人所卖的“仁丹”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的功效,再加上如此大肆地宣传推广,从1905年日本“仁丹”出笼问世后,就迅速占据了中国市场。起初日本仅在中国的重点城市,如上海、北平、沈阳、重庆、成都等设专卖店销售“仁丹”,并在其城墙上涂刷广告。但随着“仁丹”在中国的一路畅销,它的势力也渐渐深入到了乡村,可以说日本“仁丹”已经快要覆盖全中国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几个疑点:当时油漆价格不菲,为什么要在原有的“仁丹”广告上再涂?日本“仁丹”为什么要以倾销式的价格在中国销售,只是为了占领市场的商业目的?这些谜团随着1937年日本大举侵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一一解开。

原标题:“仁丹”广告 其实是日军的路标暗记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