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开出一成都,千户万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在李白的时代,成都已经是一个“画图”式的存在。现在,一年四季,成都依然可以不间断地欣赏到盛开的花卉。漫步城中,到处都是高大的榕树;而从市中心向外无需走得太远,就可以接触到绿地、湖泊、湿地。
成都的优美环境,持续不断地给市民提供着“幸福感”。甚至有外地来蓉的创业者表示,在他心中,“成都和塞纳河畔的巴黎一样动人。”
这背后,是成都人对于优美生态环境的不懈追求和持续打造,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
触手可及的自然气息
成都高新区,白领最密集的区域。白天,这里的商业氛围、职业气息浓厚,人们步履匆匆地走在钢铁与玻璃的建筑物之间。
而当他们下班之后,很多人会选择驱车向南。20分钟之后,他们就可以到达成都绕城高速的边缘。在那里,有一片湿地,叫白鹭湾。
很难想象国内还有哪个城市像成都一样,在没有完全离开市区的地方,就有这样一片巨大的湿地——总面积超过13公顷的湿地公园,从北门进去,无论向西还是向东,骑车转半圈,总需要一个多小时。一路上,有小片的池塘,有大片的开阔水域,村民乘船在水面上作业;有起伏的丘陵,也有躲在树林后面的荷塘;水面上,有成群的野鸭排队凫水,天空中,不时有白鹭翱翔而过。
记者在一个周一的下午到达白鹭湾。租自行车的老板告诉我,今天人不算多,周末的时候会更多。但是一路上,情侣、家人、朋友、学生们三三五五说笑而过,有的在散步,有的在骑车,还有人在绿道上跑步。还有年轻的学生背着画板,在山水之间写生。
如果没有事先了解,很难想象,这片湿地,是在原有湿地基础上改造的,而改造的对象,则是原来的“生活污水”——把污水引入湿地系统,通过几层降解,最终形成净化后的景观水。同时,湿地内大量种植的芦苇、香蒲、姜花等水生植物,不仅能进行生物净化,还能形成丰富的景观和生态,兼具实用与美感。
在离白鹭湾不远的地方,能看见绕城高速,看见高耸的铁道桥以及散落其间的农田和草地。只有在这时,思绪才会暂时地“跳出”,辨认出这其实是在城市近郊的一处湿地;但也凭着这样的距离,白鹭湾才成为成都市民休闲、踏青时最触手可及的自然之地。
比白鹭湾更近的是锦城湖。这个由4个人工湖组成的公园,现在是成都夜跑人的“圣地”。在成都大大小小的几十个夜跑团中,超过一半的人会选择这里,夜间奔跑。国内最大的运动社交平台咕咚高级运营总监梁昀评价锦城湖公园说,这里“植被覆盖率高,湖水环绕,空气清新,一边跑步一边呼吸新鲜空气,跑者们会觉得身心愉悦。”
是的,选择在夜间漫步于锦城湖,你一定不会感到孤单。绿化极好的这里,水面开阔,绿道宽敞,灯光明亮,不时会有身材健美的跑步者从你身旁经过。跑完一圈,大约10公里的路程,对锻炼者来说也是刚刚好。资深的跑步者会告诉你,在锦城湖夜跑,会有“四时之景不同”的感受。春季花朵盛开,微风轻拂;夏季空气湿润,明月高悬;秋天芦苇摇荡,岛屿小桥栈道相映生辉;冬季也并不寒冷,跑一圈下来,身心舒畅。
而在城市管理者看来,锦城湖、白鹭湾这样的湿地,不仅能给市民带来休闲和美的享受,同样具有良好的环境效应——湿地本身具有滞洪作用,同时还能通过蓄洪补充地下水,并降低大城市的“热岛效应”。
白鹭湾和锦城湖是孤例吗?不是。在成都天府新区的规划中,就要打造包括锦城湖在内的6个湿地公园;而在成都市内,大大小小的公园则更加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各个街区——用规划局的话说,他们要打造的是“中心城区15分钟公园圈”。无论你在哪个位置,在步行15分钟的直径范围内,一定有绿地公园。
热爱生活的成都人,对自然环境历来看重。每到周末,通向都江堰、青城山的路上总是车流拥挤。“老成都”则会告诉你,地处盆地的这里,冬天日照较少,一旦太阳露面,城市里大大小小的公园内,到处都是晒太阳的人群。
正因为此,他们才对“环境”二字有更深刻理解,对“生态”有更执着的意念。而美好的生态环境,也早已成为这座“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重要一部分。
持之以恒的绿色打造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成都的花香曾让陆游为之痴迷和回忆。是的,这座被称为“蓉城”的城市,别名就来自于一则颇具浪漫色彩的传说:将成都定为都城的后蜀皇帝孟昶,有一宠妃,名“花蕊夫人”。相传,花蕊夫人特别钟爱芙蓉花,因此孟昶便令成都城内遍植芙蓉,尤其是城墙之上,“每至秋,四十里皆如锦绣”。
这大约是成都人系统打造生态之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一则了。
成都人爱花,有赏花的习惯。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制作的二十四时赏花指南,就有颇多市民追捧。一月看梅,二月海棠、早樱和木兰,三月梨花、紫荆,四月桃花与桐花,五六月栀子,七八月荷花、紫薇,九月桂花,十月十一月赏芙蓉,十二月蜡梅……在人民公园、百花潭公园等地,每年还会定期开办盆景展、菊花展、荷花展等专题展出,有许多展览已经持续了50多年。
一年四季,成都总是花香不断,在花朵的持续与定时轮换里,现代人与古人有了相同的嗅觉与视觉体验。
如果说园林花卉之盛,在某种程度上还得益于成都的自然条件与历史传统的话,那他们的另外一些做法,则是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创举与坚守。毕竟,城市的发展,和生态的保护,一定程度上是本质矛盾的,是城市对自然的一种异化。
在成都的中心网状辐射式结构中,有两个圆环非常醒目:绕城高速和第二绕城高速。在成都的规划中,这两个“绕”,是非常重要的“环城生态保护区”;他们采用“环形+楔形绿地”的方式,把绿地“楔进”城市。
事实上,成都意识到,必须有意识地控制城市无序建设,留下生态绿地,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
现在,成都留下了187.15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这可不是在郊外、在下辖县城的绿地规模,而是在成都市内的生态绿地,是在高度城市化地区的生态绿地和开敞空间。要知道,成都最核心的中心城区面积只有598平方公里。换句话说,处于城市中的环城生态区,如果仅以经济价值论,是非常“值钱”、具有巨大的商业开发潜能的。
数字或许无法带来直观感受。但只要驱车在成都的绕城高速和三环路上走一走,就能感受到这一绿化带的珍贵——在成都市三环路这样的核心空间,路两旁的绿化带能拓展到50米的距离;而在稍远一些、全长85公里的绕城高速周围,这一数字则是200米。用一位成都园林工作者的话说,“城市发展到哪里,绿色就蔓延到哪里。”
稍微想象一下就可以明白,在一个GDP总量突破万亿元、常住人口超过1600万的大城市里,能做到这一点,殊为不易。为了做到这一点,成都在城乡结合部大力推行改造,恢复以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形态。
成都人非常珍视这一难得的生态区。2012年,成都市专门为环城生态区做了总体规划和地方立法,是全国第一个为生态规划立法的城市。2013年,成都还出台了《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20)》,预计到2020年,成都的绿地系统建设将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绿化指标标准,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45%、绿地率40%、人均公园绿地15平方米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道
在全国许多地方,大城市意味着“生存”与“生活”不能兼顾——大量的就业机会、造富机会,与众多的人口、拥挤的交通、污染的环境交织在一起,让人“不能兼顾”“又爱又恨”,挣扎在“留下”和“逃离”的纠结中。
但在成都,这个问题并不明显。之所以这一矛盾不那么凸显,是因为成都找到了一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这条路径的第一步,是大力治污。无论是水体、土壤还是空气,治污的关键,都在源头治理。
以水体为例,虽然处于都江堰下游,但由于人口集中、产业发展快,成都也是全国400个缺水城市之一。“十二五”以来,经济的两位数增长,带来了污水排放的增加和用水量的增加;但在良好的监管体系下,成都的水环境质量却保持了稳定,全市所有饮用水水源都保证了100%达标。
他们的做法是在河流上分段设置断面,各断面建立责任制,每月考核。在这样的约束机制之下,更重要的源头治理,则是控制排污。同时,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业,比如印染、造纸、铅蓄电池等。到现在,37家印染、造纸企业被搬迁和关闭,铅蓄电池行业则是整体淘汰。
而让许多中国大城市都头疼的大气污染,成都则成立专项资金,每年拿出5亿元,在查清楚污染源来自燃煤、扬尘、机动车、工业污染之后,开始对其进行专项治理。对于企业进入成都,“环保一票否决”也前所未有地严格。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今年1—5月,在2014年PM2.5同比下降的基础上,成都的PM2.5又同比下降了25.2%;2014年,成都检测的空气达标天数达到223天。
淘汰落后产能,最关键的还在于规划。这样,才能集中利用空间、集中发展产业,打造龙头和优势产业,提高附加值。
有人会问,下这么大力气打造环境,影响了经济增长怎么办?
成都的回答是:找到生态和经济的平衡发展之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才能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比如,在成都环城生态区133平方公里的纯绿化用地中,还有20万农民、50万常住人口。这些人,也需要生产生活,不可能活在“真空”中。
怎么办?有序规划。成都规定,在生态区中,不能搞工业、大市场,而可以发展观光农业、旅游业等生态产业。
以白鹭湾为例,生态湿地的建设,不仅产生了生态效益,同时具有丰富的建设和发展空间——花田湿地,可以种玫瑰、种花卉,也可以开垦农田,种农作物;生态美化、空气净化之后,整个城市的美誉度和生活品质都提高了,也相应带动了周围的酒店、住宅、物业等产业的升值。
而在白鹭湾“荷塘月色”旁不远处的“三圣花乡”,则走上了另一条附加值之路。以往,当地人就只是种花,效益不高;现在,生态优化之后,大批的画家开始进驻,形成颇具特色的艺术聚集村落,包括著名的“蓝顶艺术村”在内。在此基础上,农民可以把土地租给城里人,让城里人经营乡村酒店、农家乐、艺术作坊等;农民则可以在其中寻一份工作,农村集体组织还可以发挥作用;以前需要自己种植的花卉,则可以租给花卉公司规模化生产,同时衍生出参观、采摘、餐饮、休闲游等多种业态。
现在,三圣花乡传统的“农家乐”,有许多甚至已经转变为“艺家乐”,人们不仅可以在农家小院里品尝到特色餐饮,还能在其中发现书画艺术展厅,欣赏山水画、竹雕、收藏品、文创产品和音乐。
热爱生活、敬畏自然的成都人,正在现代化的潮流中探索新路。在他们心中,时刻记的是那个如诗如画、山水相依、伸出手就能触碰到自然的成都。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8月19日5版)
原标题:人民日报海外版:生态成都 如诗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