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
先后淘汰钢铁、火电、水泥、化工、印染、砂洗、小石灰窑等企业664家。截至去年底,全市节能环保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20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近300亿元/年,增速达25.9%
总量减排
2014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
2.63%3.85%2.51%4.71%
空气改善
2014年,成都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23天,较2013年增加91天,PM2.5浓度下降20.6%
记者日前从市环保局了解到,创建国家生态市建设成都走在了全省前列,随着近年来国家生态市的创建,成都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环保水平也得到全面提升。不仅确定了各级各部门“一岗双责”社会广泛参与生态市建设工作机制,同时,还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打造了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彻底关闭了小水泥、小火电、小石灰窑和小煤矿等,整体退出烟花爆竹生产,而节能环保行业迅猛发展,目前可达到总产值近300亿元/年。而生态环境方面也持续改善,2014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上升24.9%,国控黄龙溪断面氨氮浓度下降了23.2%。
工作机制
“一岗双责” 社会广泛参与
记者了解到,成都市在四川省率先启动了国家生态市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以生态的理念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把创建国家生态市作为全面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载体。在创建的过程中,提出了“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城市,打牢宜人成都的生态本底”的总体目标,并先后出台了《成都生态市建设规划》和《关于建设生态市的意见》,成立了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各级各部门“一岗双责”、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市建设工作机制。
今年,成都市又把争创国家生态市纳入政府工作报告重要内容,切实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8月中旬,成都市召开创建国家生态市迎检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创建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各项迎检准备工作。目前,成都市已进入创建国家生态市冲刺阶段。
节能环保
行业总产值近300亿元/年
绿水青山就是成都市的金山银山。近年来,成都市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在构建绿色经济体系这一目标引领下,优布局、调结构、促转型,逐步形成了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经济模式。
在发展方向上,成都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彻底关闭了小水泥、小火电、小石灰窑和小煤矿等,整体退出烟花爆竹生产。同时,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减轻环境压力,也成为了成都一直重拳出击的方向。2014年,成都市4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减排贡献率在全省排名第一。
记者了解到,成都市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重点打造以金堂县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为核心,高新区、成华区、锦江区配套发展的节能环保服务业聚集区。截至去年底,节能环保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20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近300亿元/年,增速达到25.9%。
生态环境
黄龙溪断面氨氮浓度下降了23.2%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成都市制定了《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先后印发了《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方案》等文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燃煤锅炉污染清理整顿、餐饮业油烟污染整治、施工和道路扬尘治理等多项专项整治行动。
2014年,成都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共223天,达标天数比例为61.1%,同比上升24.9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在此基础上实现PM2.5浓度下降23.7%,达标天数同比增加10天。
“绿水行动”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除全面实行河道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外,在全流域整治的总体框架下,成都市还制定了《成都市河道管理维护标准(试行)》,启动了中小河流整治3年行动计划,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用水总量总体减少的情况下,保持了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部分指标有所改善。以岷江出境断面水质为例,2014年,国控黄龙溪断面氨氮浓度下降了23.2%、国控岳店子断面氨氮浓度下降了24.7%。
水源保护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95%
为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成都市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每年安排不少于6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中心城区主要水源地成都市自来水六(七)厂饮用水水源保护。
在中心城区及新津、双流、大邑、都江堰、彭州、崇州等县(市),也相继建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目前,成都全市共划定了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资源保护区110个,其中,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29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81个。
今年,成都市还启动了中心城区5座标准化小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协调推进14个区(市)县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及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城乡污水处理设施不断完善,建成246座污水处理厂(站),其中中心城区9座、县城25座、乡镇186座、小流域末端污水处理设施26座,污水处理能力达249.7万吨/日,实现了中心城区、郊区、县城、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辜迅 本报记者 李凌翌 摄影 马丁
原标题:生态市建设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